昨夜又喝大了的李钦瑟此刻正坐在荣琳粥店里。每一次大酒之后的次日,在这里来两碗加了白沙糖的南瓜粥养胃,已经成了他离开帝都回到淄城之后的习惯。受过伤的胃被暖暖的甜甜的柔柔的米汤滋润着,像极了受伤后的小猫用她柔软的舌头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而且,也只有是在这样的时候,他才不会因荷尔蒙的分泌,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女人。这种时候,他往往会想起那些情同手足的好哥们儿。
李万钧的生日,自然是要先给个生日祝福的。
“均哥,生日快乐啊!”接通电话的那一刻,他有气无力的祝福道。
“这是又喝了多少啊,至于的吗?”电话的另一头传来了熟悉而又浑厚的声音。
“一斤白的加若干啤的吧,唉!难受……”
“行啊,这家伙,酒量见长啊,还是得注意身体哦!”
“比不了你啊,凑凑合合,勉强硬撑吧!你在哪呢?”
“我在青岛啊。”m.xqikuaiwx.cOm
“哦,还是毕业实习的工地呗,在那边怎么样啊?”
“能怎么样啊,无非就是条件苦点累点。工地上什么人都有,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咱也是为了理论结合实践,多学学经验呗。”
“哦,我也没别的事,就是想起来今天是你的生日,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你啥时候回来啊?”
“估计也快了吧,冬季施工也没什么能干的了,签签证,给分包结算一下工程量,也就差不多放假了。”
“那好,回来时再一块聚吧。”
……
李万钧,与李学贤、李同春、李钦瑟一起,并称为“吉村四小李”。吉村是他们出生的村子,隶属于淄城市桓城县邢家镇。吉村是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村,李钦瑟的记忆里,村民靠一年两熟的小麦和玉米收种维持生计,农忙的空闲时间,父亲同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去建筑工地打工赚取额外的家庭收入。他们有的做泥瓦匠,有的做木工,实在没什么技能的就打杂工。当然,那个时代能像父亲一样会开车的还没几个,所以父亲谋得一份开车的好差事,既干净体面还不累,工资也不少挣。
桓城的历史同博城一样,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桓城出土过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最早的文字。之所以被命名为“桓城”,要仰仗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相传齐桓公由都城营丘前往沙场练兵之地,必经一城邑,见其规整,于是将其做了去往练兵场途中的驿站,命名为“桓公台”,也就是现在的桓城。而齐桓公历练兵马的地方,因成千上万的士兵和战马踩踏,最终地势低洼,形成一片水域,得名“马踏湖”。
马踏湖水域辽阔,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素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也许吧,正是基于如此渊源底蕴的历史和秀美优渥的风土,才成就了四百多个像吉村一样历史悠久的村庄,数十万个像“吉村四小李”的长辈们一样,在华北平原这颗璀璨的明珠上勤勤恳恳、默默耕耘、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
一粒粮食,串联起了家与国血肉相连、息息相通、代代繁衍的传承脉络;
每块砖瓦,构建起了家与国风雨相隔、唇齿相依、生生不息的奋斗筋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江北出现第一个吨粮县桓城,粮食亩产高达一千零二十公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彭委员长在北京,于百忙之中亲笔为桓城题词“建筑之乡”。
从那时起,“吨粮县”、“建筑之乡”成了桓□□片。
没错,除了吉村四小李,刘卓达和国超同样是来自于桓城的农村娃娃,那为什么要着重介绍吉村,以及在吉村出现的时候谈起历史烟雨中的桓城呢?
如《琴瑟合弦前言》所述:总会有人陪着你,或长或短,走走停停,走一段人生。
有很多的人,他们曾经的发小、同学、朋友,并不会在某个相对长的时间段,持续的陪伴他们,在人生路上锐意进取、开疆拓土;而有的村庄,伴随着城市化的村改,伴随着钢筋混凝土的桎梏间隔,在岁月的洗礼中,已经丢掉了它们作为一个村落本身,在历史长河中的灵魂,根本不足以再去回忆和描述,仅此。
吉村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还是那个齐桓公叱咤风云、傲视群雄的时代。千军万马自桓公台向北,去往练兵场的途中,有一个成方连片、荆棘丛生的必经之地。无数的兵将和无数只战马就从遍地的荆棘上踩踏而过,又因为此处地势平坦,便成了众多兵马的歇脚之地。有头脑的小商贩开始在此聚集,久而久之成了军事驿站,而且形成了古老的集市,百姓聚拢成村得名“棘托”。
历史沉浮、白云苍狗,岁月几经变迁,许是村民想讨个好彩头,“棘托”也慢慢演变成“吉托”,后来干脆叫了“吉村”。
吉村四小李迎着“包产到户、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甚至是他们的爸爸,爸爸的爸爸都说不上吉村的集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吉村的由来却赫然的刻在村头的村碑上,仿佛是在诉说着历史无法言尽的沧桑。
“四小李”是吉村小学一九八六级二十几个孩子当中,较为出类拔萃的四个男孩。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个阶段,他们暗自竞赛,齐头并进。当然,因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缘故,他们竞争的关系还是比较复杂的:李万钧与李同春在文学领域各领风骚;李同春与李学贤在数理化方面暗中较劲;李学贤与李钦瑟时常就音美切磋一番;李钦瑟时刻想挑战李万钧的长短跑、立定跳、三步上篮……
而作为学子,最终的竞赛结果呢?
所有的少年热血、踌躇满志都随着高考的一条线,尘埃落定,烟消云散。
李万钧、李学贤山建大毕业,乖乖的卷起了铺盖走向了建筑工地;
李钦瑟北服手一挥,跨向了培训教育界;
李同春山大物理系毕业,本可以回桓城的任何一所学校教书育人,却凭着对计算机的一腔热血,心甘情愿的做了一名程序猿。
……
1986,即将谢幕的2003,十七年的光阴,在这个李钦瑟酒喝多了的上午,蜻蜓点水般的回忆了一遍。或许是因为喝伤了身体,他回忆起的每一个湖面上的涟漪,都没有带任何的感情色彩——不欣喜若狂也不颓废若丧,嘴角没有微微上扬,神情也没有暗自惆怅。
感觉胃稍微舒服了一点的时候,他起身要离开荣琳粥店,艾澎的电话打了进来:
“喂!澎贝勒,侬好啊!”
“唉哟喂!我好什么好啊,时月有没有跟您联系过啊?”
“没有啊!他妈的,你老婆跟我联系个什么劲儿?”
“三天前的一大早儿,人就……人就离家出走啦……”
“不是,别介啊,你怎么还跟这儿哭上了?有话咱慢慢说。”听到艾澎的哽咽,李钦瑟也有点着急了。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琴瑟和弦更新,第 22 章 腊八节的回忆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