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大哥此计甚妙!我在此代表全家谢过侯大哥。”袁纨说着,敬上一杯。
“但是侯大哥,那些假冒我们的人,还有那些船工,在这黑夜里跳了海,岂不是送死?”金琬琰说道。
“金夫人放心,这些人都是从金山卫还有附近的渔家找到的浮水高手,哪里这么容易死!我早就派了渔船暗中接应去了。”奇快妏敩
高希听侯端这么一说,这才放了心。
“侯大哥,我有一事,还要求大哥帮忙。我家大夫人的爷娘,还有我内兄(袁寿)一家,如今还在狱中......”高希拱手道。
“你放心,我与袁彬、袁寿已经是多少年的同僚了。他们的事,就是我的事。圣上要抓的是你,哪里真会对他们动真格。圣上只是想抓了他们,好逼你回京罢了。”
高希和袁纨听了,略放下心。
“侯大人,我的爷娘也要麻烦你了。”金琬琰边说边行礼。
“惠安伯更不会有事了,你放心。”侯端说得斩钉截铁。
这时,高希的家人都已经上了船,侯端又将早就备下的好些细软送上船,派了一些精干的军士送行。
“惜时,你们坐了这船出海,到了钱塘湾出海口,早先你们坐的那艘商船会在那里等你们,你们上了船就能远行了。”
“侯大哥,高希代全家老小谢过了。”高希就要跪下,被侯端一把伸手扶住。
黑暗中,高希仍旧可以看到侯端眼中闪动的泪花。
“惜时,你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再得相见。金山卫将校和松江府百姓能有今天,都是托了你的福啊!如今你遭了难,我们却帮不上什么忙!唉...”
“以后天涯相隔......”侯端哽咽了。
袁纨和金琬琰早已泪流满面。
高希面对着夜幕中的青龙港,长叹道:“十八岁前,我稀里糊涂一无所知。十八岁后,我平步青云,直入庙堂。”
“为了大明江山,我可抛头颅,可洒热血。”
“我可以不计得失,可以不做太子,可以不要王位,可以交出锦绣的财富,可是我终究还是敌不过皇子们对皇位的贪婪。”
比起皇位,高希虽然更向往自由,但心中仍对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对他的猜忌深为遗憾。
“大明,我高希,要走了!”
高希对着夜空呐喊,想要释放不快与惆怅。
“太傅。”
高希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他。
他回头一看,原来是须发尽白的一位公公站在他面前,着实令他意想不到。
“啊,刘公公,你...你怎么在这里?”
刘公公,就是当年太宗(朱棣)身边的贴身心腹太监。
“是圣上让我来的。”
“瞻基让你来的?你...”高希看了看一边站着的侯端,“瞻基他还是要抓我回去?我没想过当皇帝,也不会威胁他的皇位。孝陵的那把火,就是要让瞻基知道我这一去,大明便没了高希这个人了...”
刘公公却平静地一扬手,阻止高希再说下去。
“太傅大人,你误解圣上了。”
“误解?”
“圣上若要杀你,谁也救不了你。侯将军找到你的时候,就算侯端军不动手,也可以动用锦衣卫杀了你。”
“...”高希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那...”
“是圣上,是圣上要放你走,是圣上要成全你。”
“啊?”
“这件事圣上不能下诏,只能派老臣来当面向你说,就算圣上来为你送行了。”
“瞻基他...”
“圣上是皇帝,皇位的稳固关系到江山的稳固,容不得半点差池,太傅的能量不用奴婢说,只要太傅在一日,圣上的皇位和圣上的心便不得一日安宁,换了太傅做皇帝也一样。太傅当年为了不做太子,宁愿将锦绣集团交给仁宗皇帝,不就是为此吗?”
刘公公又继续说了下去:“可是圣上还是想保全你。”
“太傅假借孝陵房舍大火脱身,就是想给圣上一个绝好的台阶,圣上说他懂四叔的心,对四叔心存感激。”
“圣上想保全太傅和太傅一家人,但你们必须要离开大明,再也不能回大明,从此隐姓埋名。”
“如此圣上便全了仁宗皇帝的心,也顾及了叔侄之情。”仁宗(朱高炽)是有遗诏要诛杀朱高燨的。
朱瞻基此举,是对外宣称朱高燨死于大火,自然是“全了仁宗皇帝的心”。
“只是太宗皇帝的心,圣上便顾不上了,望你不要介怀。”
太宗皇帝有遗诏,要恢复高希的皇子身份,但是朱瞻做不到,所以说“太宗皇帝的心”就顾不上了。
高希听了泪流满面,朱瞻基确实没有辜负他。
刘公公的话说完了,也站在一边抹眼泪。
“惜时,这一趟由我安排你出海,能如此顺利地支走陈四和刘镇那些人,也是陛下的意思。”侯端说道。
高希和两位夫人听了,一切释怀,止不住地泪洒衣襟。
三人冲着北边京城方向跪下,拜了三拜,这才登船而去。
宣德元年(1425年),高希一家在夜色中登上海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上。
高希,这位对大明江山社稷有大贡献的重臣就这样突然消失在大明国的朝堂之上,朝廷却不能给出像样的理由,只是简单设了灵堂,过了三七日便结束了法事,连七七四十九日都未做满。
起先,股市、民心都在期盼朝廷给予高希公正的待遇,至少有正式的讣告、像样的祭堂,皇帝陛下再下诏讼扬高希的功绩。
然而,什么都没有!好像朝廷里根本就没有过高希这个人。
如此一来,民众担心朝廷国策有变,股市低迷,民间投资不振,各地税赋,特别是大明第一城小官镇的税赋下降明显,还有了投资外逃的现象。
高希一直坚持太宗(永乐皇帝)对外开放的国策,如今高希不在了,宣德皇帝才上位。这位新皇帝到底会走太宗的开放路线,还是学他父皇守成求稳,中外都在观望。
直到宣德皇帝专门下诏,对外宣布继续开放贸易、下西洋、永不还都南京、加大两京建设投入等高希一直坚持的举措,民心才慢慢安定下来。
不过“高希”似乎成了敏感人物。起初各家报馆会在报道中经常提到高希,不料锦衣卫就找上了门,二话不说收缴所有报纸,停业整顿。
不听话的报馆,则被直接取缔。
渐渐地,高希便慢慢消失在了大明公众的视线和记忆中。
可是有一个人却始终不会忘记高希!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明皇子高爔传更新,第613章 生离死别,远走他乡!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