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地区荒象毕露,到处皆是“父弃其子,夫鬻其妻”,“掘草根以自食,采白石以充饥”的景况。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没有吃的,为什么不下河捕鱼,捉泥鳅,螃蟹。
实际上,有一些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到了这个时候,河水都早已经干了,那还有什么河鲜?
即便是虫子,都早已经被灾民们吃光了。
灾民们还吃老鼠,所以古代历史上频频爆发瘟疫,就这么来的。
陕西地方各个县衙面对严重灾荒,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救济措施,例如,“弭盗赈饥”、“捐俸煮粥”,并积极地向上申述。
在历史上,陕西地方官的申诉根本没用,朝廷等到第二年才派人下来赈灾。
可那些官员是什么尿性,不用猜也知道。
朝廷拔几十万两银子下来,能有几万两落到百姓头上,都已经是烧高香了。奇快妏敩
反而在一些高官的撺掇下,崇祯皇帝下旨征收辽饷,一征就是好几年,一征就是几十万两。
在这种情况下,陕西人民不反了才见鬼。
……
魏忠贤派军队来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些晚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无辜枉死。
五万大军到达陕北灾区,宣布的第一个消息就是征兵,只要不患有严重的疾病,看起来还过得去,就可以加入明军。
吃皇粮,保证不被饿死。
这一下子不得了,引来了无数男人争先恐后的要加入军队。
上到五六十岁的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孩子,都想要借此活命。
人数更是多的让人头皮发麻。
第一天的时候,来进行报名登记的有一千多人。
第二天就达到了一万多。
第三天五万多。
等到第七天的时候,想要加入军队的人已经有十几万。
负责领军的几个将领发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只能提前行动,让每五百老兵管理一万新加入的灾兵,带着他们进行迁移。
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向东前往辽东,二是向南前往安南。
这两个地方都是战场,急需兵力补充。
同时也意味着,灾兵有很大可能性会成为炮灰,连死在哪里都不知道。
现实就这么残酷,古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家乡,人离乡贱,并不是用来说离开家乡的人品德卑贱,而是说离开家乡后他的价值变得卑贱,只能任人欺负。
尽管大量招收灾民加入军队,可受灾的人数实在是太多,而且明军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军粮不够吃了。
其实魏忠贤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也给出了解决之法,就是打欠条,向各地乡绅借粮。
这倒不是说魏忠贤准备空手套白狼,让明军去搜刮地方。
主要原因是之前明军要携带大量的粮草辎重,所以不能带太多银子。
这才导致没有银子付账。
至于容易携带的银票,大部分地主老财根本不认,只想要现银或者黄金。
最后没办法,想要完成九千岁给的任务,明君遇到不愿配合的地主老财就是扔一张欠条,然后就招呼带来的灾民把粮食搬走。
想反抗的,那不好意思,明军走了之后,灾民要是把你家抢了,人杀了,那只能怪你运气不好。
明军的这种做派,当地官员气得跳脚,一份份奏折被送往了京城。
然并卵,这种折子全都被烧了,根本不会出现在崇祯皇帝的案头。
明军借来的粮食,除了自己要吃一部分之外,其余全都拿来赈济灾民。
从京城来的一部分明军,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也是灾民,跑到京城求活命,有幸被招进去当了兵。
对于赈济灾民的操作流程,这些人不要太清楚。
架锅烧水,一大锅水里面只放上少量的米麦,加上野菜或者树叶,树皮也行,就这样煮粥给灾民吃。
灾民们非但没有抱怨,反而都对朝廷感激涕零。
因为他们都知道,有这玩意儿吃已经不错了,总比吃观音土要强。
救灾的同时,军队开始组织百姓迁移,每天只走上几里路,但却没有一天停歇。
等到走出了陕北的地界后,情况就要好一些了,粮食不够,就找沿途的官府借粮。
还是老规矩,用欠条换粮食。
不过对于地方县城,肯定不能与那些地主老财一样。
这些欠条会在一个月内兑付,京城会拿出真金白银给地方弥补损失。
说白了,这就是九千岁在拿自己信誉做担保。
现在全天下谁不知道九千岁不缺钱,因此这一政策执行的还算比较顺利。
至于为什么不命令地方官开仓放粮,任由军队取用,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如果这样做了的话,不知道又有多少粮食会被倒卖出去,好处绝大部分都会落入地方官的腰包。
这种套路从古至今都没变过,魏忠贤就是防着他们这一手。
依照这种进度,在两三个月之内应该能够将陕北的灾民全部撤离。
当然了,那种非要守着自家田地不离开的,朝廷也没有办法。
以后是生是死,那全都靠自己的运气了。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魏忠贤嘴角一点黑的花喵更新,第154章 朝廷大军开进陕西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