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快文学>穿越小说>朱祁镇紫烟阁的叶重>第52章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
  一顿饭,吃了金恩一百多万。

  零头是金恩赞助特战队员们的生活物资,一百万两银子是,皇帝陛下开口要的。

  在饭饱后,朱祁镇亲自把金恩送到五军营大门口。

  他拒绝了金恩邀请去紫烟阁免费玩乐的请求,而是让金恩再筹措一百万。

  就在刚成为煤老板之后,朱祁镇脑海里浮现了中东那黑色的液体金子,石油。

  金英那还有一百万两银子的额度。朱祁镇想到了使用方法。

  他要重启海上贸易,为大明财政创收。

  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主体尤在,部分船只只是年久失修而已,花不了太多银子,这庞大的船队就能重新启用。

  后世许多人认为明清时期的海禁是因为统治者自大引起的,其实并不很准确。

  辫子大清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天朝自尊心作祟,但明朝却不完全是。

  朱祁镇前头那几朝,是享受过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福利的,期间是郑和七次下西洋这样的史诗壮举。

  后世传言,郑和下西洋起因是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四处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朱祁镇觉得这也就是个传言。

  史书里明确记载靖难之役结束的时候,南京皇宫大火,很显然是建文帝故意放的。建文帝放火的目的,一半可能性是自焚,一半可能性则是为了逃命。

  靖难之后权力已经牢牢掌握在太宗皇帝手上,局势早已经稳定,太宗只要对外宣称建文帝被烧死即可。

  即便之后建文帝再冒出来,太宗只要对外宣称建文是冒充的,建文帝是号召不动百姓跟着他造反的。

  再说了太宗在靖难之役之后对建文旧臣清算得十分彻底,就算建文帝真的没死,之后又想冒出来造反,朝堂也不会有人响应。

  太宗皇帝花费巨资打造空前绝后的船队,不可能只是为了找建文帝,试想一下,郑和需要千里迢迢跑到非洲去寻找建文帝吗?

  建文帝跑得了那么远吗?

  主要还是为了经济效益。

  富足的国库才能支撑太宗五征漠北。

  海贸可以称得上,海上的丝绸之路。

  往上追溯海上贸易的益处,从唐朝就可以看的到。

  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还坚持了150余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南方经济的支持,而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十分巨大。

  一直到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一直在支撑着朝廷的经济。

  举个例子,一艘商船将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可持续输出的廉价商品直接交换世界各地稀有的香料、工艺品、药品,然后高价卖到自己国家,利润是数十倍。扣除海难、海盗等风险,仍然可以有十几倍的利润,你说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们会不会趋之若鹜?会不会将其变成一门热门的生意?所以国家生产总值出现巨大增值,也就不难理解了。

  朝廷靠收那些商船一点税,就可以富得流油。何况是朝廷如此大的船队呢。

  永乐朝留下的船只,又大又坚固,可以比民间更好地抵御自然风险。船队再配备一定数量的军士,以及当代最好的武器装备,基本没有海盗敢来抢劫,安全是十分有保障的。

  最关键的是朝廷组织的船队,规模大,可以比民间商船航行到更远的地方,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可操作性也可能非常高,获益也将成倍增加。

  朱祁镇想不通为何朝廷在这样的利益面前,最后却放弃了呢。让海上贸易戛然而止,朝廷的船队搁浅了,民间的商队也被静止了,这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难道也是因为面子工程的问题,就如同现在的瓦剌一般?

  还是海盗太过猖獗,应该也不至于,郑和的船队战斗力可是非常彪悍的,顺手会解决沿途的海盗。

  还是又触及到了谁谁谁的利益了?

  不管原因如何,船队都要重新整起来,这条海上的丝绸之路都要重新启动起来,有问题再解决问题。

  起码在我朱祁镇手上,面子问题,不会再是问题,一切以利益为先。

  现在要做的,是拿出银子,修缮船只,再找合适的船老大。

  当年的船老大郑和,忠诚,且军事、外交能力都不俗,而且还是太监,太宗根本不用担心他会出去了赖在某个地方繁衍生息不回家。

  把金恩割了,派他去?太草率了,这家伙只证明了是个不错的商人,要带领如此巨大的船队,光会做生意,还远远不够。

  朱祁镇手上没有合适的人选,不过这倒是不急,船要先修起来,开放海禁的策略,也需要时间实施下去。m.xqikuaiwx.cOm

  还是找户部尚书王佐这些老臣子们,具体了解一下,为什么如此轰轰烈烈的海贸会停止了吧。

  正好顺便再跟他谈谈开放海禁的具体事宜。

  第二天上午,五军营大帐内,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大学士陈循、原京城市舶司司官柴奇正,坐在一起。

  一番交谈下来之后,朱祁镇心中大概有个了解了,为什么会停。

  原来主要原因,真的还是面子问题。

  当然面子问题不是唯一的问题。

  当初太宗皇帝眼馋海上贸易的巨大收益,政策上对民间商队有诸多的限制,朝廷则派出了大量打着朝廷名号的官方商队。

  不过这最多也只是限制,但还达不到民间海禁的地步。

  郑和的大船队,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怎么让海外的势力做的大明的“藩属国”。

  这不是个容易操作的事情。

  近的地方比如东南亚人家不服你,你可能还可以就近派兵过去征服,但再远一点的,就没法派兵了。

  虽然郑和开始的时候确实说服了不少势力愿意向大明称臣纳贡,保持商业往来,但是又没有驻兵留守,大明的商队一走,天高皇帝远,他们哪里还认你作宗主国?

  很显然这个面子工程不好做,不能像在陆地上那样靠军事维持藩属关系,所以就只能用经济利益引诱了。

  这意味着原本设想的“等价交换”的贸易规则,变成了“朝贡经济”。即进行贸易的同时,大明需要“赏赐”给当地势力财物,来换取他们的忠诚——至少需要保持名义上“朝贡”关系。

  慢慢的这种被官方垄断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由朝贡经济慢慢变成赔本买卖。

  不过中途有一个时间演变的过程,所以郑和下西洋有七次。

  而在这个过程中,还生出了其他问题,那就是海盗问题。

  开始的时候,如朱祁镇所想的一般,郑和会顺手剿灭沿途的海盗组织,比如大海盗陈祖义。

  按理说官方逐渐垄断,加上不遗余力地打击海盗,海盗数量会锐减才合理。

  但因为官方垄断了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民间原先那批商人以及背后的官员们,利益极大的受损,反而怨恨起朝廷这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最关键是,由于垄断,海贸走私行为变频繁了,走私的船队对海盗来说是巨大的肥肉。

  破产的商人们有些直接化身为海盗,他们背后的明官员也会暗中支持,这样导致沿海一带海盗猖獗起来,海盗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越来越多。

  沿海的治安成本,成倍的增加。

  朝贡经济赚得越来越少,甚至为了天朝上国的面子,开始赔钱了,海防支出又是一个大窟窿,海禁开始实施起来了。

  朱祁镇知道,这个时候,海禁时间尚短,问题还没全方位的暴露。

  但是海禁之后,民间走私行为会更加频繁,然后倭寇会眼馋,与前面的几股势力搅在一起,演变成沿海的倭寇问题。

  到最后,朝廷还要对沿海大规模的用兵。

  实际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倭寇问题变严重,又进一步坚定了朝廷对海禁决心。

  朱祁镇认为,这是很好解决的问题。

  一,放下天朝上国的面子。

  二,朝廷不搞垄断,给民间商船生存发展的空间,朝廷收收税就行。两者本就不是冲突的对立方,海上贸易这么一大块蛋糕,足够分的。

  三,发展海军力量,维护海上治安。

  朱祁镇把自己的想法与三位朝臣提出后,经过商讨,考虑到户部尚书王佐背上的大锅有点沉重,最终由柴奇正这个原市舶司的司官来上奏。

  开放海禁!重启海上丝绸之路!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朱祁镇紫烟阁的叶重更新,第52章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