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如是问道,殷怜思考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说道:“这个演员很有灵气。他肯定花了很多时间在角色上,他对于角色的把控很好,表现力度也掌握得恰到好处,是‘思考者’的感觉。”
他们在聊的,正是《恶有形》的主演候补。
在编剧和殷怜的脑子里,对于《恶有形》的主角是有一个核心的印象的。
虽然殷怜先前跟罗顾讨论过,说这个故事需要一个英雄。但这个故事里的警察他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英雄。相比起英雄来,他的存在更贴近于一个追求真相的“思考者”。
这个真相指的不仅仅只是杀人案的,还有这个社会的真相。m.xqikuaiwx.cOm
编剧通过这个警察的双眼双手在把整个案子展现给这个社会——故事里的,以及屏幕前的观众看,通过主角的大脑来帮助目前还不能自己思考的观众理清思路,告诉他们,什么是属于公众的“恶”。
俗语说:不知者不罪。俗话也说:法不责众。
但是现在的社会现实和舆论潮流告诉了我们,无知与愚昧就是罪行。而越是法不责众,罪恶就越容易躲在人群中张牙舞爪。
殷怜提供给李部长的课程,本质上是试图教会大众如何去思考和辨别情报,但是即使如此,也不可能每个人学了课程就立马学会如何正确地思考。有句话说,知道并不等于懂,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所有的这些戏剧,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帮助网民消化这些信息和知识。
主角与其说是一个英雄,不如说他是众多观众的化身。观众通过他的双眼去探寻真相,而他则通过这些故事,把他的思考注入观众的脑子里。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主角很多时候会有思考和分析的独角戏。他的感情必须很丰富,因为观众的感情会很丰富,当两者产生共鸣的时候,观众会更容易理解到故事想表达的含义。
在殷怜看来,替补演员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比主演还要好。
她很看好对方。
她和编剧经过商议之后,又观察了几天,然后就一一开始找演员谈话,确认剧版的角色。
这段时间里,剧组一直有传言,说是几位年轻貌美的演员更容易被选上重要角色,殷怜也没有特意去阻止这些谣言,所以导致很多演员都有不同的表现。
年轻演员里,有人表现得更卖力了,也有人变得轻慢了。而年长的演员里,有人一如既往地辛苦排练着,也有人难忍不忿,表现出了懈怠。
但是不论如何,戏剧还是要继续排演的。
差不多一周以后,殷怜开始一一找人确定角色。戏剧的男主演本来心情颇为忐忑——虽然他跟替补演员说对方的机会比较大,但心里的实际想法却未必如此。从各个角度来说,主演的资历都更深,经验也更丰富,他自认唯一比不上对方的也不过就是卖相……毕竟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
他心里觉得殷怜应该选自己,但是又对于殷怜的眼光和喜好不抱信任。剧团和演艺圈可以说是两个作风南辕北辙的领域。相比演艺圈一昧求新求流量,剧团却相对地更看重资历和实力。
而且对于中型剧团来说,他们的流动性更小一些,所以除非有大咖进行合作,否则他们对于演员的资历会相对更加看重,在实力相近的演员里,年长并且有更多资历的演员会在选择角色上拥有更多的权力。
当然,年轻有实力的演员也会受到看重,但是这种看重更讲究一种地位的交接,也更讲求一个人情味,是互相之间的一种主动妥协。相比人数庞大的演艺圈,剧团仍会有竞争,但大多时候不会那么激烈。
主演心里知道,殷怜多半不会因为他的资历更深而给出一些人情分。
可真正到了洽谈的时候,殷怜却仍旧给了他警官的角色。这个消息出来,主演惊喜之余,甚至还有些难以相信,替补的青年演员却是整颗心都凉了。
虽然他觉得自己在排演中的表现还算不错,殷怜说不定会愿意给他个其它什么角色,问题是其它角色也都有各自的演员,他们表现得也不是不卖力,不出色,让殷怜踢掉其它主要角色的表演者来给他让位……青年还没那么自大,所以对一点深表怀疑。
在他看来,更有可能的是殷怜只在两个阵容之中选择自己觉得更合适的那一批演员,然后直接把另一批淘汰掉。
但是偏偏殷怜又找了他进行洽谈。
既然还特意找了他前去谈话,青年觉得自己说不定还有机会。至于当面委婉劝退这个可能性,青年有稍微想到过,但祈祷不是。
双方见了面,殷怜开口说道:“我特别喜欢你的表演。”
青年听到这句话,脑子里就开始发出嗡鸣,产生了强烈的不祥预感,感觉紧接下来就要从殷怜的口中冒出一句“但是”,结果殷怜却开口说道:“所以我有一个很特殊的角色要提供给你。”
青年愣了半晌,才发应过来:“啊?……哦,您说。”
殷怜拿出了《恶之形》的影视剧本,说道:“你先拿回去,读一读。”
青年接过了剧本,按照殷怜的要求找了个地方读了起来。他读得入神,发现影视版和戏剧版的主线虽然一致,但是不管是视角还是感情切入点都完全不同。
殷怜走的时候青年还在读剧本,殷怜就没叫他,也没告诉他到底要他演出哪个角色。
青年读完剧本的时候天甚至已经黑了,人也走得差不多了。他才发现殷怜已经走掉了,而双方并没有就角色的事情商议出什么结果。
但虽然如此,青年看完剧本之后,却很自然地领悟到了殷怜要他演出的是哪个角色。
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角色。
在戏剧剧本里,这个角色并没有真正出场过,多数都只是出现在其他人的台词之中。这个人就是整个案件的幕后凶手也是悲剧最初的受害者,担任着类似《午夜凶铃》之中,女鬼贞子一样的身份。
不过这个人在故事开场之前就已经死了。他一直都是作为像是线索一样的人物存在,正面戏份几乎没有,即使作为回忆场景出现时,也只是随便找了个配角凑合着,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角色。
但是在影视剧本里,情况却完全不同。
虽然主线基本一致,但是相比起仅仅只是作为整个事件的观察者与叙述者的警察,他更像是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角。在青年看来,影视版的《恶之形》有表里两个主角,警察只是表面上的主角,他是正义的化身,他观察这个故事,试图与扭曲的“道理”抗争,但是他从未真正融入这个故事。
相比之下,病毒源头的少年才是故事真正的核心。
青年先前的理解里,这个角色应该是一个可悲的线索人物,兼具受害者和复仇者的身份,大体上形象应该是反面的,介于反派与弱者之间的形象,但是读了电影剧本之后,他发现自己错了。
这个少年……其实是另一个“警官”。
就好像警官照在水面上的影子一样。
警察站在局外人的位置上,思考正义和错误,思考善与恶,思考如何拯救那些受害者和犯人。而少年却是陷于泥沼之中,作为局中人的身份,试图寻找一条出路。他反复质问为什么,声音声声泣血,所以最后死后精神异变,变成病毒,试图去惩罚那些“加害者”。
青年排演戏剧的时候,一直将他定义成灾难的来源,是受害者转化成加害者的象征,但是他发现自己错了。
这个角色同样一直在寻找一条“出路”,“谣言病毒”与其说是少年的一种报复,不如说是肉身弱小而精神强大的他寻找到的……无可奈何下的一条“出路”。
如果没有这条“出路”,就没有警官先生后来的一路荆棘,终见正义。
好的演员都很容易共情,所以青年读完剧本之后,整个人甚至都僵住了,许久都不能动弹,也不敢动弹。
似乎稍微动一动,就会错失了其中那厚重的情感。若是不能抓住那一瞬间的灵感,他甚至觉得自己是不可原谅的。
影视剧本相比戏剧剧本实在是煽情太多。虽然就整个台词风格和剧情表现来说,这是个相对直白,爽快,更简明易懂的商业剧本,没有太多的欲说还休,就算煽情也煽情得直来直往,歇斯底里,人物的感情都通过台词和冲突发泄了出来,远没有文艺片的那种含蓄和压抑,但即使如此,青年的心还是久久地被挽留在了剧本里,许久才呜咽出声。
他知道自己很想演这个角色。
比起警察来,他更想演出这个角色。
次日见面的时候,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向殷怜表达了自己的这个意愿。殷怜也似乎预料到了他会有的反应,主动表示要跟他聊一聊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
结果她开口就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你对自杀这件事怎么看待?”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殷怜殷夫人更新,第 669 章 669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