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黄河改道,河南山东北直三省四十余州县百姓受灾,如今定下黄河夺大清河出海之策,在固定新河道,要修堤,大堤一修,那就是八百里河道,上百万亩地被毁。这么多百姓,如果不能安置好,如何能行?”

  文安之很不满王之仁过于奉承皇帝,一句话,就要把这数百万亩的故道河滩地都送给皇帝,这也太过了。

  何况这四百万亩仅是徐州以上故道的,徐州以下还有九百里故道河滩呢。

  王之仁可不管这些,他现在是次辅也是总理大臣,但他对皇帝可是很忠心的,尤其是经历上次事件后,更是坚定的站在皇帝身后。

  “元辅说的也没错,但对于新河道受灾的百姓,朝廷也早有安置了。就算还有灾民没安置妥当的,我以为,也可以直接迁移去台湾。现在台湾那边到处都是沃土,现在才二三十万移民,台湾四府就算再迁移二三百万人过去都容的下,土地任由开垦,每丁可垦百亩,不比挤在山东淮南强?”

  文安之认为迁去台湾,对百姓而言,太过遥远,而且那边现在一穷二白,过去后也不易生活,如果能在中原就近安置,无疑会更好。

  “这事可以由百姓自己选择,去台湾的,朝廷可以承担路上开销,到了那边后,发放无息的贷款,借给耕牛种子农具等,允许他们一家圈地百亩,且五年内不起科,从第五年起到第十年,也只征半赋。”

  文安之则反驳,“移民台湾于国有利,但也得一步步来,移民太多,朝廷也无法保障民生等,这借贷耕牛种子农具等,数量太多能够提供的了吗?”

  首辅次辅头一次激烈交锋。

  互不相让。

  朱以海不动声色的看着两位大学士,等他们都吵的差不多了,才缓缓出声。

  “移民台湾是朝廷的基本策略之一,不过文相说的也没错,得考虑保障和承受能力,咱们经过这几年的大规模移民,也才移民三四十万人过去,一年也就移民十万左右,这还是东南的江浙福建广东各地通力合作的结果。”

  当年颜思齐郑芝龙他们日本造反失败跑到台湾,到福建大陆招贫困百姓过去屯田种水稻和甘蔗,一人给安家银三两,三人给头牛,用船运到台湾,屯田垦荒,结寨自保。

  而朱以海移民台湾,则是在围攻台湾荷兰人的时候,一边围城一边屯田,然后不断从内地把灾民、饥民移过来。

  当时许多内陆饥民、灾民们,因兵祸天灾饥荒,都快饿死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条件,只要给口吃着就走。

  一路提供吃的,到了沿海港口,装船,一船船的运往台湾,上了岸后,再分成一个个开拓营。

  最早就是实行的营寨式垦荒,就是耕牛、农具、种子,甚至是口粮这些,全是官府提供的,也由官府管理。

  集体垦荒,能有饭吃他们就满足了。

  种水稻种甘蔗,建榨汁坊等,收成所得后,屯营会根据屯民的年纪、老弱、男女,以及平时表现,分定等级,给予屯粮,相当于是屯田分成,等于是雇工。

  屯田三年后,这些屯民们也开垦了不少田地,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钱粮,房屋什么的也都有了,这个时候朝廷才正式给他们分田。

  每丁给十亩屯田,然后再允许他们每户圈地,加屯田可圈满百亩,算是正式落籍了,他们也可以向官府购买耕牛农具等。

  有三年的集体屯垦,也算是渡过了最艰难的开头,有了立身之本。

  而朝廷的屯营,又接纳新的移民过来,一边继续集体屯种,一边继续开荒,朝廷把屯田所得,除去分给屯民的,剩下的则用做移民、买牛买农具种子等费用。

  除了官府的招募灾民饥民移民外,官府这几年也一直鼓励百姓移民过来,愿意来的,可以免费搭船来。

  每户可圈荒地百亩开垦,也可以向官府借一笔无息移民垦荒贷。

  也欢迎那些豪强地主富人过来垦荒开发,不管是垦荒建甘蔗园、棉花园、稻园,还是来建作坊开店铺这些,朝廷都欢迎,都还有税赋等优惠。

  现在台湾福建人最多,漳州人、泉州人、福州人,然后潮汕、惠州人等也不少,又有些淮南移民,甚至山东移民。

  击败了荷兰人后,也接收了些荷兰殖民者留下的奴隶。

  同时明军驻防荷兰,也把卷属迁往台湾落户安家。

  因为朝廷鼓励百姓移民台湾,也积极的招募饥民穷人过去,对入台的百姓是允许他们每户圈地百亩,所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地区,大量百姓前往,广东的潮汕惠州等地也有大量百姓过去。

  相比起历史上清朝收复台湾后,严禁偷渡台湾的这种政策,可以说绍天朝的政策支持鼓励是最重要的,特别是给予无息贷款,允许圈地,借贷耕牛种子,新垦荒地五年不起科,五年半赋,这些无不吸引着无数百姓前往。

  现在四个府城,也有几分城的样子了,城里也有官衙、街道,有些作坊、铺面,几个港口,更是定期有船往来不断。

  说到底,台湾确实条件还不错,就算垦荒种地,也能很快温饱,不少移民都是一部份地种水稻,一半自给一半售卖,另一半地种甘蔗,收了甘蔗卖给糖坊,能有不错的收益,甚至在闲时,还能去工坊、码头做工赚钱。

  “两位爱卿不必争吵,朕觉得,可以折衷一下。”

  “故道虽有许多滩地,但需要整治才行,朕看可以适当移一些新黄河地百姓过去,每丁给上田十亩,中田二亩半折上田一亩,下田三亩折上田一亩,授田时,可以上中下田搭配。”

  “陛下,直接售田不妥,应当变价出售,可以分期,但不能白给。上田三两一亩,中田二两,下田一两,朝廷变价卖地之钱,可以用来疏浚河漕、修建水库、修灌既水渠,这样既能防洪蓄水,也能在旱季时放水灌既。

  把这一千五百里高高垄岗,变成一节节水库。”

  只要能把水库修起来,实际上还能把更多的滩地变成中产甚至高产粮田。

  “可以安置移民十五万户。”

  朱以海摇头,“安置不了这么多,就算一户十亩地,这也得一百五十万亩上田,整个河滩也没这么多地,安置十万户应当是差不多了,差不多一户能有十亩地。”

  年亩产百斤都达不到的滩地,朱以海提出也变价发卖,但买了也得按朝廷规划用地使用,比如种林种果,或者建水塘水库这些。

  好的滩地,变价给新河道的灾民安置用。

  剩下的最后谈了半天,朱以海打算他掏内帑银子买了,这笔银子上缴户部国库,他买下故道其它滩地后,还有附加条件,得按朝廷规划整治故道,尤其是还得疏浚河道,要修水库等。

  当然,朱以海自己掏钱修的水库,以后也有资格建水力碾房磨坊、锻坊等,也有资格需要用水灌既的田主们收水费,当然,水费标准也得由朝廷定。

  如果附近农民参与了修水库甚至是投了钱,那么就当相应减少水费,甚至获得免费使用权等。

  朱以海也没打算占什么便宜,综合治理整体规划,开发要投入不小,这其实很考验水平的,好地都拿来安置百姓了,如果没水平,接下这摊子是要亏血本的。m.xqikuaiwx.cOm

  不过他倒认为,这条千五百里的故道,是条金腰带,不管是修水库养鱼养鸡鸭,还是利用水力搞磨坊碾房甚至锻坊等,又或是养鱼养鸭子,还是说蓄水卖水,又或是把滩地改造成新的粮田,或是果园菜地,林园,只要科学规范,集中经营,摆脱农民家庭式的那种模式,前途是有的,利润也会不小。

  仅是故道的旧黄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大宝地,既能屯垦,还能建港口。

  如果是直接分给百姓,是很难达到这种开发效果的,以后如果开发出来了,朱以海也可以再分片打包卖给些士绅勋戚们的。

  “黄河新河道这八百里堤内百姓,都要迁移安置好。”朱以海还是强调。

  自决口后已经也快三年,之前灾区属于鞑子控制区,百姓得不到赈济,只能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不少灾民逃到绍天朝控制区,也陆续安置。有的迁往台湾,有的迁往江南等。

  战争和灾害,使的许多百姓家破人亡了。

  河南山东等地更是人口锐减,仅铜瓦厢决口,就造成四十余州县被淹,上千万人受灾,死于这次水灾及随后饥荒的数十万人。

  如今山东河南基本上被光复,可却出现许多百里无人烟的景象。

  现阶段,其实新河道堤内要安置的百姓不多,大多已没于乱世,或逃离后在外地落户了。

  “山东河南江北收回来的这些田地,除优先按额变卖给将士、官吏、屯兵、驿卒等,剩余的地,也不要留着,尽量变价卖给百姓,以一丁十亩为限,初授五亩,若有余,再授满,这地虽说变价出售,但地价随行就市,不要高了,利息得利,允许十年长息,年息五厘,不复利,十年分期偿还。”

  虽然有人建议朝廷把收上来的官田招佃出租,不过朱以海还是认为尽量变价出卖,但不是为了卖钱,而是把土地借此机会,重新调整分配,让许多无地百姓能够重新获得土地。

  收租可比变价出卖收益高,哪怕只收秋粮四成租,可年年收,长远收益更高。变卖一次卖掉,还卖的便宜,哪里如出租。

  但这种官田出租,不符合朝廷长远利益,朝廷虽然需要财政,但目的又不是赚钱,长治久安,才是朝廷的最终目的。

  自耕农、小地主增加,于朝廷长治久安有利。

  有地农民跟无地佃户,那是完全不同的,朱以海研究过,这时代如果是有十亩地的自耕农,没战争灾害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是满足温饱的,而没地的佃户再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吃用外,所能剩下的,不及自耕农的十分之一。

  这就是掌握生产资料的区别。

  变价出售土地给无地农民,虽然要钱,还要利息,可如果拉长到十年分期,其负担则是能承担的起的,一亩上田三块银元,十亩三十块,利息十五块,分期十年还,前面只需还本,就是一年还三块,十年期满,才需要还最后的那十五块利息。

  这等于给农民十年时间,积攒这笔利息钱。

  直接拥有十亩好田,一年虽要还三块贷款,可三块钱也不过三石米的钱,上田是能达到年产三石的标准的。

  农民除去种子等开支,种十亩地,一家五六口人,除去口粮十八石左右,还能剩下十二石左右,若是其中一亩种桑或棉等,还能有更多收益。

  十亩地缴税两石多,依然还有六七石余粮,以及一亩地的蚕丝以及丝布的收益八九块,还三块买地贷款,应当还能有十五六块。再攒一块五利息,则还能有十四五块。

  当然,这是最好的情况下,如果遇到生病、生老病死婚嫁等还有不小开支,万一遇灾害等,也可能颗料无收。

  不过只要社会稳定,贷款十年为期的话就风险小的多。

  甚至农民一家种十亩地,男耕女织,甚至农闲时打点散工之类的,也还能有些额外收入,基本上是能承担这借贷后还能解决温饱的。

  当然,前提得是吏治清明,否则贪官污吏能轻易的让普通百姓破产。

  一个有良田十亩的自耕农,在风调雨顺,甚至吏治清明的安稳时代,辛苦努力一年,也可能只攒下十几二十块银元。

  可以想象这年代百姓的艰难,但凡遇到点水旱蝗灾,又或苛捐杂税,再遇到疾病婚丧,可能就要破产。

  而没有自己土地的佃户,是更悲惨的,他们就算一年到头,可能也难以温饱,所以江南的佃户许多人一辈子娶不到老婆,打一辈子光棍,最后贫困交加中死去。

  有些人年轻时可能还能攒几块钱,然后租个老婆来过两年日子,帮着生个孩子,运气好这孩子能活下来,也许就还能有个后。

  但总的来说,在明末那种时代下,其实民间疾苦,百姓困顿,明末的社会早就是遍地干柴,溅个火星子就星火燎原了。

  没有李自成、张献忠,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赵自成等人。

  就算没有后金崛起辽东,关外的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也一样会乘机打进关南下中原。

  朱以海这几年,对大明这二百多年江山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大明的江山,虽是叫花子和尚朱元章开创的,但过的最好的是皇帝宗藩和勋戚官员士大夫们,对他们来说,大明近三百年江山,这是最好的时代,能比肩两宋的繁华。

  可对底层的百姓来说,大明的江山烂透了,百姓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下,大明对他们而言,就如烂泥潭,甚至就是个地狱。

  这是不对的,这天下两极分化太过严重了。

  朱以海虽然是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可如果他不能正视并改变这点,那他就算收复两京,也不可能叫中兴大明,光复华夏,要不了两三代,可能又亡国亡天下了。

  必须得改,不改不行。

  用强力手段,清理田产,把大量的地再变卖给百姓,没钱买,那就让他们贷,低息,还十年分期,十年才一半本钱的利息。

  给勋戚官员士大夫地主们限田额,尽量让更多无地的百姓,能够在这波重新开国的过程里,获得田地,以此打下南明王朝稳固的根基,以求能够再安三百年天下。

  朱以海不求江山万年,但愿等收复天下后,能够开启三百年中原安稳就行。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打一城市名更新,第672章 江山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