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记,聊点原作相关(以苏琪为主)》
[票根.jpg]
谢邀,刚从电影院出来,总的来说《白昼之雨》是部不错的作品,但毕竟不是商业电影,不推荐跟风去看。
这电影的一大特点是喜欢看前半段的基本都对后半段心理生理不适,期待后半段的差不多都觉得前面无聊,所以个人的观点是如果不怕剧透,可以先搜搜影评,免得产生心理落差觉得不值票价。
说点别的,本人以前看过原作,得知将要改编成同名电影的时候还觉得有些亲切。不过可惜电影对核心叙事主题进行了调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苏琪这个人物的戏份被一再压缩(原著用了一章来单独叙述她的故事,又用了一章来讲苏琪和曹昊的感情发展),单就这点来看是有些遗憾的。当然,莫森和田刚的塑造非常成功,为了剧情的总体框架,苏琪等配角出场少也无可厚非,可以理解。
注意:以下内容在影片里没有出现,但个人感觉仍然属于剧透,请酌情阅读。
在原作里,苏琪的家境虽然很优越,原生家庭却并不美满。她父母通过相亲认识,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结婚只是因为两人各方面条件合适,主打的就是一个门当户对。苏琪五岁的时候,她母亲自觉已经完成了作为一名妻子结婚、生子、养孩子的义务,于是开始滥情出轨,后面更是二话不说和真爱私奔跑路,远程向丈夫提出离婚。
这件事让思想传统的苏琪父亲沦为亲戚中的笑柄,颜面尽失,从此留下浓重的心理阴影,且这份阴影在离婚后直接转嫁到了女儿苏琪的身上,导致苏琪自记事起便活在极为压抑的环境中。
在父亲矫枉过正的教育和约束下,苏琪所有对于美和自由的追求都被遏制。她必须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女孩,不能注重外表,不能试图化妆、研究穿搭,不能“招摇在外”,否则就会被大发雷霆的父亲骂她和她母亲一样,是个“只会勾引别人的荡妇”。
在学生时代,苏琪上的是贵族院校,然而卓越的家境、优秀的成绩和与这些并不匹配的外貌形象让她饱受讥讽嘲笑,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心屡受打击。
毕业后,进入公司工作的苏琪依然缺乏自信,总是畏畏缩缩的,恨不得把自己的存在感降低再降低,杜绝一切注视的目光。此外,她每每与别人特别是男性保持最大限度的社交距离,不存在任何私人性质的交往。
苏琪如此努力地抑制自己的天性,只为避免成为父亲口中的“不检点女孩”。
在阅读原作的时候,我觉得苏琪和邱雪这两个姑娘是个对照组。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压抑,另一个则是压抑过头于是反弹。
还是那句话,可惜苏琪戏份太少,以上所有的人物背景故事在电影里都只靠“妆造打扮保守土气”和“商场买衣服的回忆闪现”两点来体现,删得太过了,以至于没看原作的观众估计都有点懵逼。
另外让我遗憾的是苏琪和她父亲的关系性同样被删减得基本没剩什么。苏父这个人很复杂,他对女儿既有移情的恨,也有切实的爱。
苏琪是标准的中产阶级子女,受教育程度高,生活水平远超同龄人一大截。她的父亲虽然看不惯她那张和母亲有几分相似的脸,时不时就对她进行言语上的批评辱骂,但物质条件上从未苛待她。如此种种,使得苏琪对父亲的观感非常复杂,既畏惧害怕,又信任依赖。
记得看原作的时候,有一段剧情还蛮感人的。
当时苏琪和曹昊互生情愫,苏琪对曹昊吐露心声,说她担心父亲不同意他们的恋情,而知道岳父大人这关不好过的曹昊没有任何讨好感的技巧,只会十分笨拙地拼命工作,尽全力让自己早日成为配得上苏琪的男人。
曹昊的努力都被苏琪父亲看在眼里,他起初非常愤怒,但后来反而主动提携曹昊,给他升职,交给他重要的工作,渐渐让他接触公司核心项目等等。
从苏父和曹昊私下对谈的话里也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拥有一个好归属,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不想看到她重蹈他们那一辈的覆辙。
由此可见,苏父是爱着苏琪的,只是爱里掺着对前妻的恨,才让他和苏琪之间的亲情变得复杂。
只是在电影里,这段令人感慨的父女关系仅能从苏琪在车里的台词窥得一二。
(“而且就算事情败露,我们还有我爸呢,他虽然不喜欢我,但为了不让家里蒙羞也一定会帮忙瞒下来……”)
本人在此姑且放个原作的安利,有电子版,看了不亏。顺便说句很地狱的话,正是因为苏琪和曹昊的故事在前面写得很丰满,才显得他俩后面被莫森干掉的剧情荒诞且恐怖#擦汗,那种正常人的人生被异类搅得一团糟乃至全盘崩溃的感觉,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
也顺便在这里喊一句,莫森啊莫森,多少人的生活都被你毁了!
……不过始作俑者何冶死得好,虽然正能量一点的发言应该是建议莫森诉诸法律惩罚何冶,但不得不承认,杀了何冶的确解气。唉,只能说造化弄人吧。可怜人必有可恨处,可恨者亦有可怜处,人和人生真是复杂。
说到这个,电影里曹昊要自首,苏琪突然说出那句“杀了吧”,也是一个体现人性的剧情亮点。
我看的那一场,当苏琪突兀来了这么一句的时候,周围的不少观众都愣了愣,没想到这个怯懦的女孩居然胆子这么大。
确实,不论是田刚还是曹昊,之前都没产生过“反杀”莫森的想法(王大力就不提了,他比较逗比……),然而苏琪却语出惊人。
其实仔细一想,这背后的逻辑很通顺。因为《白昼之雨》通篇只有苏琪一个人例外,只有她是真正生长在中上层阶级里,和其他所有出场人物都不一样。
家庭是苏琪的梦魇,同样也是她的“底气”。
苏琪不是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力图生存的小人物,哪怕她土里土气,胆怯瑟缩,她依然是公司高管的女儿。
这样的苏琪,她的价值观与田刚那群人完全不同,颇为殷实的家底和有能力有势力的父亲让她自然而然地越过法律和正义思考问题,仅仅一个“我们可以杀了莫森”的想法,就展现了她和她代表的富人阶级的能量,也恰恰印证了莫森对田刚说过的:
“什么都没有的人怎么可能从阴沟里爬上来,你看看自己和那些富豪大款平时生活的环境,根本不一样啊。”
苏琪对曹昊的包庇,对莫森的蔑视,除了明面上的那份“恋爱脑情节”外,支撑着她的还有来自家庭的底气。电影里虽对苏琪的童年遭遇和成长过程简而又简,一笔带过,但苏琪劝说(或者说教唆)曹昊杀人的这段剧情对话倒是保留得比较完整,无形中体现出了上层人对下层人居高临下的视角。
谈及这点,我似乎看到有人共情曹昊,因为曹昊先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又是被莫森威胁勒索的受害者,他唯一一次主动害人还是被苏琪劝说着干掉莫森。这么看来,曹昊仿佛是个正义执行者。
可真的是这样吗?
当初莫森也是不堪受辱,选择杀死何冶,从而走上扭曲的道路。苏琪的发言尽管是出于自保,认为“只要杀了莫森就能回归原本的平静生活”,可这个想法本质上还是因为她很清楚,对他们这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而言,要人间蒸发莫森这种无业游民小混混绰绰有余,即便事情败露也会有人给自己兜底。
能被苏琪说动的曹昊,严格来说也接受了自己未婚妻这种“上层人不拿下层人当人”的思维。就算剧情展现出的是曹昊“逼不得已”,“被苏琪无原则的深情挽留打动”,这也不是洗白他的理由。
加之曹昊挪用公款虽然没有直接伤害到人,犯了法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和莫森一样,“有苦衷”不能洗刷一切。
更何况,谁能保证曹昊和苏琪真的杀死莫森以后,这对共犯会不会因为他们超出法律和道德的爱情做出更多的恶事?莫森的例子已经在前头,曹昊和苏琪这对情侣,我不好说。
当然,我说这些也不是想给这些人盖上“好人”和“坏人”的章,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不适合《白昼之雨》,这里面的每个人都很复杂。
翻到上面看了看,没想到一时兴起的影评杂谈能不知不觉说这么多。最后还是吐槽下吧,电影里曹昊和苏琪折返回去亲自动手的情节有点太想当然了,原著没记错的话大概是:
莫森在电话里催得很急,曹昊一边搪塞他,一边联系了小混混们,花钱让他们制住莫森,打算到时候把莫森绑进自己的车里,复刻当年的小树林杀人埋尸。
接着,曹昊约莫森出来会合,莫森被小混混们围堵,曹昊和苏琪的反杀计划险些成功(差点就全剧终了#笑哭),结果莫森求生欲下的爆发太狠,小混混们只打算拿钱绑人,却没想到莫森真的动手杀人,六七个人里死了两个,重伤一个,剩下的全都连滚带爬地逃跑了。
然后莫森拿起掉在地上的手机给曹昊发信息,照葫芦画瓢假装小混混把曹昊约了过来,直接在暗处偷袭重击曹昊。曹昊倒地抽搐,让苏琪开车快跑,苏琪因为害怕慌乱没能及时发动汽车,被追上来的莫森在车里虐杀。
最后,莫森把这些尸体都拖到车附近,一把火点着了油箱,汽车爆炸。
至于莫森后来离开自己的住所,在原作里则是因为听到邻里街坊聊天时提到可能会有警察上门调查,所以提前跑了,而不是电影里那样直接在屋子里杀死曹昊苏琪并烧掉房子,毁尸灭迹。
我个人是觉得这段原作里的逻辑比较通顺,影片的改编显得曹昊和苏琪太蠢了,特别是苏琪,紧急时刻撕不开胶带真是看得人急死。
虽然明白这里可以体现苏琪能说出杀死莫森,根本上却仍然是个面对打杀之事毫无经验的普通人,只不过比其他人养尊处优了那么一点而已,突出苏琪跳不出正常人的范畴并加重对莫森“异常”的刻画,但果然还是很想吐槽……这送人头送得也太明显了!
(打字到这里的时候停下来吃了个饭,感觉又有了新的想法,再补充一些)
现在冷静想想,上面提到的那段并非没有优点。电影里莫森虐杀苏琪和田刚邱雪床戏的平行剪辑确实张力极强,各种对照非常讽刺,这是原作文字没有的亮点。如果说是为了铺垫这段镜头才改编成曹昊苏琪亲自动手袭击莫森,嗯,好吧,也不是不能接受。
少许的人物降智换一个电影经典画面,非但不亏,简直就是血赚。这么一看,贺导和编剧考虑的东西显然比我们观众想的更多,那我还是服气的。
最后写点结束语吧,《白昼之雨》瑕不掩瑜,别看我从头到尾都在聊苏琪和曹昊,其实也是因为莫森一角的塑造和演员秦绝的演绎有多强大家都看得出来,已经不必特意点出来分析夸赞了。
总之,这部电影和秦绝能拿“四特”大奖,相信每个从电影院走出来的观众都明白原因。
再次祝贺《白昼之雨》获奖!期待下一部享誉国际的龙洲作品!
……
《旁观,自我保护OR共犯?》
诸位影迷朋友,见字如面。
许久没有完整观看过暗黑致郁系作品了,倘若没记错,《白昼之雨》还是近两年来的第一部。
在敲下这篇文章之前,我与夫人进行了一场颇为激烈的辩论,我们在彼此意想不到的地方产生了分歧,争执的重点在于结局的性质。
夫人与方木泉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认为《白昼之雨》的结尾是和解、救赎,田刚和邱雪回归平凡生活,莫森失去记忆,为罪行付出代价的同时也获得新生。
我却悲观地觉得事情并未得到解决,因为致使“一切结束”的关键因素是车祸,多么偷懒的设计,它突兀、强行,像上帝之手一般直接抹去莫森的罪恶。
的确,莫森伏法了,可这又说明什么呢?校园霸凌没有得到遏制,一个何冶遭到报复,还有许许多多个“何冶”存在于校园中。一个田刚体会到了旁观者酿成的恶果,但还有更多的“田刚”依然沉默着,在一起又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中做冷漠的看客。
所以,我坚定认为《白昼之雨》是一部暗黑致郁系电影,是绝对的BE。
执拗过后,我试着思考一个更“圆满”的结局,可想来想去都觉得电影残酷无情,它的开始已是莫森校园时代的结束,人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能影响莫森人生轨迹的节点已然全部过去,没有任何拯救的可能。
于是徒留一声长叹,我无力地脑补出一个爽文走向,即从莫森第一次被何冶欺负开始,田刚或其他哪位同学就勇敢地站出来,站到莫森那边,坚定地对校园霸凌说“不”。
可惜,这样的理想化故事,终究只能存在于想象中。
我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田刚没有袖手旁观”,“如果当时还有人支持莫森”,因为根据调查显示,在面对高压的情况下,个体得到的社会支持(含家人、朋友)越多,他或她的自我价值感越高,心理承受力越强。
说穿了,这是一种共感效应。
举个例子,你搬新家后发现邻居非常吵闹,影响了你的休息,你因此生气又难过,对家人/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
而这时,假如他们的反应是“没什么吧,是不是你太矫情/太敏感了?”、“忍一忍就好了,人在外哪有不受苦的”,可想而知,你一定会更加委屈,因为你非但没有获得想要的精神支持,反而被在乎的人进一步打压。
但假如,他们的反应是心疼你,为你打抱不平,甚至比你还要积极地想去找邻居或物业理论,那么这个时候,你的心情首先会好受很多,其次你对邻居的承受力和包容心也会增强,因为你已经得到了需要的支持,来自亲人或友人的精神能量弥补了一部分你遭受的精神创伤。
同样的道理放在校园霸凌事件里,亦是如此。
我相信但凡当时还有一个人站在莫森这边,他走上极端道路的可能性都会大大减少。奇快妏敩
[内容追加:说起来,这也是我很可惜的地方,因为紫衣妓女明明可以是这个人,但她出现得太晚了,无力回天,这束温柔的紫色光芒最终只能被莫森压在心底。]
那么这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田刚。
他的冷眼旁观,他的背叛,都使他成为一片极其有分量的雪花,最终造成莫森人格的幻灭和崩塌。
如果那时田刚能够陪在莫森身旁,哪怕不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只是嘴上说两句关心的话,给予莫森一点关怀,兴许事情都会有所转机。
但,到目前为止,我对田刚的态度都是遗憾,而不是谴责。
因为在电影里,田刚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他告诉邱雪,他曾经偷偷恳求过何冶,希望何冶不要再欺负莫森。然而何冶对此的回复是:
“不欺负他难道欺负你吗?”
于是田刚无话可说,默认了何冶对莫森的霸凌行为,并且选择从众、随大流,和其他同学一样默默远离了莫森。
太多太多的观众对此感到愤慨,我在观看电影时的第一感觉却是悲凉。
何冶的反问十分致命,对田刚而言,他的所作所为未尝不是一种自保。
尽管他的自保,是通过推莫森进火坑换来的。
是自我保护,亦是共犯、帮凶。
我们愤怒,但愤怒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非常普遍。说直白一些,倘若我们遇到了类似的事,还不知会有多少人像田刚一样保持沉默。
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也不想摊上大麻烦。
[内容补充:感谢@热爱电影的小韩的评论,今年上半年电影短片《空碑》里同样有过被警监求助的学生不想惹事,于是销毁举报证据,假装事情不存在,间接导致真正的罪犯逃逸在外,无辜男孩(秦绝饰演)顶罪入狱的情节。当时很多观众都对短片中的学生一角报以强烈谴责,乃至牵连到演员本人,如今历史再度重演。]
只能说,如果世界上有大把大把热心勇敢的人,那么“见义勇为”就不会成为突出事迹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的心情更加沉重。
因为不论是谴责还是呼吁,所能起到的作用都很微弱。旁观者,看客,他们的范围异常广大,直接涉事的田刚在旁观,班上的其他同学在旁观,那老师呢?隔壁班的同学呢?校长呢?从自家孩子口中随意听到某某学生被欺负的其他家长呢?
要说旁观,太多人都在旁观。
那么我们究竟该对谁追责?
就如同网络暴力一样,要追究,根本追究不到具体的哪一个人。
然而所有人的发言和举动叠加起来,对于莫森这样的当事人便是山崩。
我感到非常,非常,非常的无力。
很抱歉这篇文章没有给诸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甚至没能传播“正能量”。然而,现实有时就是这般沉重复杂,无从下手。
我知道我此时此刻的文字读起来十分苍白,但即便如此,我也想发出一点微弱的呼声——与其说是呼吁,不如说是个人的奢望——希望相关法律能更加完善,希望校方和家长能及时介入,希望宣传教育能更加到位,希望能有更多旁观者不再单单做一个看客,能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为陷入困境的被欺凌者献出一点帮助。
希望,世界上不再有校园霸凌。
……
《活着吧,用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以王大力为例谈谈心态调节》
开头先承认我是标题党哈哈哈哈哈,这篇评论的内容没那么学术哈,我只是想在标题煞有介事地装一下而已#狗头
进入正题。都说《白昼之雨》的精华全在后半段,前面非常无聊,嘿,你还别说,我就是那个觉得前半段观感还不错的邪门观众。
王大力这人怪有意思,通常国产电影里的喜剧角色都会设置一个反转,告诉你这个喜剧角色的内核是悲剧,这个人也有苦闷的时候,也有崩溃的时候,表达出苦中作乐,强颜欢笑的那股讽刺味。
但王大力不一样,他比较突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搞笑和荒诞从一而终。由于前后没有反转,反而显得非常纯粹,简单来说就是人设不崩。
整部电影看下来,感想是这里面每个人身上都有让人讨厌的点,唯独王大力是个让观众还算接受良好的角色。
喜欢他吧,倒也没太大必要;痛恨他吧,感觉太较真了,不至于;代入他吧,跟现实太割裂,代不进去。
这么综合下来,观众反倒能比较客观地看待王大力这个人,用相对轻松的心态来享受他的搞笑画面。凡是有王大力的戏份,大家都不会心情沉重,也没有良心负担。
仔细想想还挺奇妙。
王大力有他自己的活法,虽然生活水平就那样,自己的前途事业也是一眼能望到底,但他却活得比田刚要坦荡快活得多。
在开场,王大力说了好几句“名言”,都是那种乍一听好像在唬人,认真一想还真蛮透彻的话。
比如“明知道自己是虫子却还想保留自尊,这样的家伙最容易感到痛苦”,“要么就站着,要么就趴着,不上不下的跪趴又难受又没尊严”等等,原话我记不清了,但意思差不多就是这样。
光看文字的话,会觉得王大力说的东西有点刺耳,有点极端,好像在嘲讽。然而看过电影的都知道,他的态度其实是非常坦然的,完全是种“想开了”的状态。
我感觉这样的心态特别难得。
我们大多数人活在世上都会焦虑,为什么焦虑,因为欲求不满呗。这里的“欲”有很多种,食欲啊,物欲啊,那方面的欲望啊,等等。
欲望很多,然而自己并没有足够的钱和能力去达成,但又控制不住欲望,结果就是总不知足,总在贪婪,想要更多,于是永远永远都不满足,活得完全不快乐。
比较起来,真不如向王大力学习。
接受现实不代表躺平摆烂,它也可以是换种态度面对现有的人生,并从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对了,翻了翻评论区,貌似王大力阴谋论很盛行啊,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奇怪节奏。
我个人是觉得根本没必要把王大力这个人想得很复杂,他有人物弧光,但不多,逻辑也很好理解。
从头到尾看下来,王大力喜欢邱雪,发现邱雪喜欢自己的同事田刚,于是心态崩了,翘班在家苦酒入喉.jpg还买了把电锯吓唬人,后面被田刚劝回来,再后来田刚向他坦白和邱雪已经交往的事实,心态再次崩溃。
但就算是这样,遇到莫森的时候王大力第一反应还是要给这个给小雪姑娘造成困扰的跟踪狂一点教训,让他不要再纠缠邱雪,然后就这么被莫森一枪爆蛋,心态恢复最初的佛系,在无果的爱情和友情里选择后者,真心祝福田刚和邱雪能好好地过日子。
有人说王大力电锯那段很恐怖,我感觉那里纯粹是搞笑桥段。
或者再认真分析一下,如果王大力真的恨死田刚了,他也完全可以把田刚干掉,但他并没有。他只是搞了把电锯放在家里,然后自己也窝在家里酗酒摆烂,这就能说明他想“干掉田刚”也只是想想,不会真的去下这个手,充其量就是吓唬一下田刚罢了。
至于后面在医院对田刚说自己后悔和他绝交,我想应该也不是某些观众推测的那样,“如果没绝交就能告诉莫森田刚的住址,逃过一劫”,就我个人的观感来看,我仍然认为王大力是真的在可惜因为邱雪而断掉了和田刚的友谊。
毕竟他自己估计也知道邱雪不太可能跟他在一起,虽然和田刚交往也挺让人意外的,但这是邱雪自己的选择,两厢情愿的事情,尊重祝福没什么不好。
能想通这点,也说明王大力越来越通透。怎么说呢,如果说前面是“想开了”,后面就有股“看淡了”的感觉。想想也是,任谁遇到莫森那种怪人,还直接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恐怕都会像王大力一样觉得“算了,就算一直以来的人生目标破灭了,起码现在还活着,就知足吧”。
最后随手送上一张表情包,祝大家早日想开,减少焦虑~
[王大力面部特写:平平淡淡才是真.jpg]
7700+,有人写爽了我不说是谁。和+一起共1w1+,除4.26和4.30(今天)的更新外,额外补了4.22,4.23,4.24的份。
这几天外出散心+取材+调节状态,本就飘忽不定的更新更加抽象了(……),总之厚着脸皮提前感谢大家的包容和体谅(你礼貌吗)。
(本章完)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入殓师灵异录手机版阅读网址: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末世大佬问鼎娱乐圈更新,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影评潮(中)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