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快文学>穿越小说>朱高煦>第一百六十九章:军需官的设置
  朱高煦让梅殷制造地动仪,是为了长远打算。

  中国历史上发生地震具体次数不可考,有史书记载的约有三千余次,其中破坏力非常恐怖的大地震有十五次(算上汶川)。

  而在史书上有明确记录,且伤亡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大,破坏力最强的地震,则是明朝嘉靖年间发生的关中大地震。

  这次地震在史书上被叫做“嘉靖乙卯大地震”,是一场震级八级,烈度十一度的特大地震!

  短暂的地震过后,大明王朝的陕西、山西、河南这三个中原人口大省,成为了地震重灾区。

  而且,除了这三个重灾区之外,地震还辐射影响了当时的大半个明朝疆域。

  按史学家统计,在明朝统治的两百七十六年当中,仅记载在史册上的地震就有一百六十五次之多。

  这些地震造成无数人死亡,震后引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朱高煦来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深知大地震之恐怖,倘若震后救灾事宜处理不当,引发的连锁反应,足以将庞大的明帝国带进深渊。

  不过,制造地动仪是长久之计,眼下把太阳系行星运行模型弄出来才是关键。

  假如人们对日食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认为日食可以被预测,那么以后就不难接受地震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观点。

  在这个时代,平民百姓都是把日月当成神灵来膜拜,哪怕读过书的士子们对日月星辰也多有敬畏,梅殷敢肯定,放眼天下,能说出“模拟日月运行”这番话的人,必然只有他眼前的太子了!

  “殿下心如天机,总能出人意料,地动仪之精妙,仿若天人所授,而模拟日月运行,骇人听闻之仪器,臣已经带领一众学子,照殿下上次所授的浑天仪图纸,做了个小模型。”

  梅殷恭敬的说道。

  两汉时期时期,人们对于宇宙的观点主要分为周髀派和浑天派。

  周髀派的经典是《周髀算经》,主张盖天说,这种学派把天描述成一个半球,地像一个覆碗,漂浮在水面上,其中充满了空气所以不会下沉,这样天和地形成两个同心的圆盖。而北斗星在天的中心,人居住的地方则在地的中心,雨水下落,流到四个边缘成为海洋。

  由于地球表面的弧度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因此在周髀派的认知之中,大地已经算是有弧度的了,不过他们并不认为日月会从地下穿过去,也就是说并不同意大地是球形的。m.xqikuaiwx.cOm

  浑天派则是以张衡的《灵宪》为代表,所谓浑天,主要是指天球而言,也就是认为天是一个球体,同时也提到地像一个蛋黄,在天球之中,不过浑天派也认为地是浮在水上。

  在这一学派的理论中,必须解释认为日月怎么从地下的水中穿过,在早上回到东方,所以让普通人接受这个观念也有一定困难。

  到了宋代,因为海上贸易的发展,浑天说的赞同者对大地在天球中的存在方式有了新的设想,主要以朱熹的观点为代表。

  朱熹认为地球是“气之渣滓”,是位居天球之中的,并没有漂浮在水中,而是因为天球中有急速旋转的“劲风”,所以地球可以漂浮在天球中心,即“天只是气……人在地上,便只是如此之高,要之连地下亦是天”,其实这已经非常接近后世的观点了。

  因为只有认为地是球体,天和地是同心球,才能解释天体为什么会规律运行。

  古人比较难以接受和理解的是地动理论,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历史上,直到明后期才有人提出这一先进的观点。

  “小模型远远不够。”

  朱高煦先是说了一句,然后冲殿外喊道:“康平?”

  “奴婢在。”康平入殿躬身道。

  朱高煦吩咐道:“你带人抬一张桌子过来,还有笔墨纸砚,我要为梅博士再做一图。”

  片刻后,他当着梅殷的面,在一张淡黄色的空白纸张上,画了一幅能够模拟出日月运行的仪器设计图。

  梅殷曾怀疑朱高煦给出的地动仪与浑天仪图纸非其本人所画,如今大开眼界后,才发现自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这是我们脚下踩着的大地,乃是表面有着山川湖泊的蓝色巨球,此为日、月,也皆为巨型球体。太阳、月亮、地球都会自动旋转,太阳为一火球,月亮为一石球,地球面对太阳的一面为白天,背阳面为夜晚,所见月光为太阳的反射光。”

  朱高煦指着图纸,为梅殷介绍道:“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当月亮恰好处于地日之间,挡住日光时,地上阴影中的人看见的天象便是日食。”

  “反之,当地位于日月之间,挡住日光时,地上背日一面的人看见的天象便是月食。”

  梅殷听着朱高煦的讲解,初时面露疑色,而当他明悟其中原理后,恍然道:“原来如此!”

  因为地圆说古已有之,他继承的观念也是这一派的理论。

  所以,他没有问朱高煦日月地为何皆为球型,也没有问太阳为何是火球,月亮是石球。

  “殿下,此仪器与浑天仪如出一辙。”

  梅殷抚须道。

  朱高煦道:“不错。”

  “殿下,臣打算即刻返回书院,带领小组学子制造这件仪器,争取在三日后把它做出来。”

  梅殷信誓旦旦道。

  “好。”朱高煦点头道。

  梅殷见太子心情不错,连忙趁机言道:“殿下,臣有个不情之请,还望殿下能够应允。”

  朱高煦神色平静道:“说来。”

  “请殿下在京城内置办一室,名曰‘天象演变室’,专做模拟日食月食天象之用,并任人参观,以此来向城中百姓宣讲日月运行之规律,借百姓之口口相传而流传天下,行教化万民之功。”

  梅殷说话的同时,深深弓着腰,态度甚为诚恳。

  朱高煦心中微惊,他没料到梅殷竟有如此远见,连后世常见的科技展览馆都想到了。

  修建天象演示馆的好处不必梅殷多说,朱高煦自然明白,除了能提高太子贤明的声望之外,也可借此行教化之道,淡化这个时代人们内心对种种天象的盲目迷信。

  “姑父不愧是以教化百姓为己任的名儒,如此心胸,小侄钦佩。”

  朱高煦笑着夸赞道。

  梅殷躬身道:“殿下过誉了。”

  “既如此,那设置‘天象演变室’的事情,姑父着手去办吧!”

  朱高煦吩咐道:“姑父可不要忘了推算下一次的日食时间。”

  他记得日食现象,对于全球来说,一年最少也有两次日食,最多可以到达五次。

  但对于同一个地方某一确定地点而言,平均每三年左右才可以看到一次日偏食,三、四百年才可以看到一次日全食。

  “微臣谨遵皇太子殿下谕令!”

  梅殷作揖行礼道。

  目送梅殷离开后,朱高煦本想去后宫看看徐皇后,却没想到李兴奉朱棣之命,前来请他前往武英殿商议事情。

  一刻钟后。

  武英殿。

  “儿臣见过父皇。”

  “免礼。”

  朱棣抬手道:“坐下说话。”

  “谢父皇。”

  朱高煦躬身道。

  朱棣看着朱高煦坐下,然后开门见山的直言道:“高煦,你上次提议,趁着这次增兵西北,在援西大军之中,设置专门的军需官,执掌一应军需,朕觉得可行。”

  所谓军需,即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装具、日用品等物资的统称,包括军队作战期间、日常训练时生活上所需的物资和器材。

  朱棣话锋一转,道:“不过,却有个问题,就是委任何人担任此次援西大军的总军需官?”

  朱高煦明白朱棣的顾虑在何处。

  不久前,就在文化殿,朱棣刚任命宁王、谷王、代王三人负责三条统筹转运军粮的路线,为宋晟与援西大军送去物资。

  此三人,就是这三个路线的军需官。

  而总军需官,位在这三名军需官之上,若是一般人,必然会让三位大明亲王不屑一顾。

  尽管这位总军需官只是临时的,甚至可能与三位亲王军需官打交道的次数并不多,但担任此职的人,不指望他能压住三位亲王,起码得让其他将领觉得还说得过去才行。

  “不知父皇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朱高煦问道。

  朱棣道:“此人必须得可靠,能任事,在勋臣武将之中,有一定的名望。年龄方面,最好比你三位王叔年长。”

  “父皇,儿臣觉得大舅就挺合适。”

  朱高煦脑海中浮现出了徐辉祖的面容。

  朱棣摇头道:“正因为他是你大舅,所以并不是最佳人选。”

  “武定侯或者长兴侯?”

  朱高煦又问道。

  朱棣沉声道:“他们的年纪都太大了。”

  “父皇,让二舅(徐膺绪)做这个总军需官如何?”

  朱高煦沉思片刻后,认真的说道。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徐膺绪被朱元璋拔任为亲军上十二卫之金吾前卫指挥使(正三品)。

  亲军上十二卫是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的皇帝侍卫禁军,军士都是精选的将士。

  而金吾前卫,主要职掌守卫巡警,负责宫禁安全。

  朱棣道:“膺绪目前是金吾前卫指挥使,让他去做这次援西大军的总军需官,倒也合适。”

  三个时辰后。

  兵部侍郎齐泰亲自找到了坐在值房里的徐膺绪。

  “齐侍郎有事?”

  徐膺绪见齐泰不在兵部衙门当差,跑到了他们金吾前卫的值房之中,遂朗声问道。

  “陛下有口谕。”

  齐泰知道事情很急,也不跟徐膺绪寒暄,当即高声道。

  值房内的徐膺绪等人立刻跪下迎接皇帝口谕。

  “陛下口谕,调金吾前卫指挥使徐膺绪任本次援西大军总军需官,立刻前往兵部武库司上任。”

  齐泰高声道。

  “臣徐膺绪领旨!”

  待送走齐泰之后,徐膺绪对身后的几名卫士道:“你们安安稳稳的当差,不要因为某不在,就偷奸耍滑!”

  “得令!”

  众卫士抱拳行礼道。

  徐膺绪离开后,那些卫士便开始了小声议论。

  “你可知总军需官是什么职务?”

  “听起来应该是管理军需的大官吧?”

  “这个官职估计是陛下新设的。”

  “……”

  与此同时。

  京城。

  八达酒楼。

  此时,一队官兵重冲进了酒楼大厅,将客人全部赶了出去。

  兵部武选司陈主事走入大厅,高声道:“白金福何在?”

  “草民见过官爷,不知官爷是?”

  白金福得到伙计禀告,赶紧赶到大厅,向陈主事作揖行礼道。

  “在下是兵部武选司主事陈宁,现奉本部金尚书之令,请阁下持此凭证,前往兵部武库司,听从本次援西大军总军需官调遣。”

  陈主事抱拳回礼道。

  言罢,他从袖袋之中掏出一份委任状,递给了白金福。

  兵部武库司,顾名思义,武库司负责各地军队物资、武器的调配工作。

  大明王朝建立以后,依照唐宋旧制,文官的调动和安置,归吏部管理,而武官的调动和安排,则归属兵部管理。

  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武官还是文官,皆须由兵部或吏部尚书亲自安排。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尚书身居高位,忙的都是军国大事,根本无暇顾及到具体的人事任免。

  就比如大明有数百个卫,每个卫皆有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总旗等,而这些人兵部尚书根本不可能都认识。

  同理,吏部尚书也一样,天下那么多府县,他不可能认识每一个知府或县令。

  因此,从洪武中后期开始,吏部和兵部逐渐形成了一个默认的规矩。

  在吏部,四品以上的文官由吏部尚书亲自选择,至于四品以下的知府、知州等官员,皆由文选司郎中挑选。

  在兵部,四品以上的指挥佥事由兵部尚书选择,至于四品以下的镇抚、千户、经历等军职,皆由武选司郎中挑选。

  若是战事起,由皇帝临时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率卫所部队出征。

  而总兵官以下的副将、各路将军,皆由兵部尚书负责推举,各路将军以下的武官,皆由武选司郎中挑选。

  可以说,文选司郎中与武选司郎中,乃是如今大明官场之中,权力最大的两个五品官。

  “请白掌柜务必在天黑之前赶至兵部武库司报到,在下告辞。”

  陈主事拱手道。

  “谢官爷提醒。”

  白金福面色如常的拱手行礼道。

  待他亲自送陈主事离开之后,伙计当即迎上来,眉开眼笑道:“恭喜掌柜!”

  “是福是祸,还不一定,有什么可恭喜的?”

  白金福冷着脸对伙计说道。

  然而,他的内心却对此行充满了期待。

  PS:感谢仙帝等老铁的打赏!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朱高煦更新,第一百六十九章:军需官的设置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