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快文学>科幻小说>元稹项橐>史实与小说的不同之处
  《三国演义》是一部威武雄壮、有声有色、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经典史诗,自明朝中期问世以来,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主席曾说:“《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二者不可等同视之。若说生动形象,当然要推演义;若论真实性,就是说更接近历史真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不如陈寿的《三国志》。”

  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三国演义》的特点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即不少事情都属于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接下来就由我好好陈述陈述。

  1、桃园三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从年龄上说,关羽>刘备>张飞。

  2、温酒斩华雄:华雄实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鸟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徐晃所为。

  6、张飞鞭督邮:其实真正的肇事者是刘备。让我们看看正史的描述:“先主(刘备)讨黄巾贼有功,除(授与官职)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两百,解绶﹝系印章的丝带﹞系其颈,着马柳(下民服装)弃官亡命。”(《三国志.先主传》)为什么刘备要杖打督邮,最后弃官潜逃?典略有记载这件事的原因:朝廷下诏书要州郡淘汰一些因军功而当官的小吏,刘备在黑名单里头。督邮到安喜县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了便前去求见。督邮称病不见,刘备大怒,把督邮捆绑于树上,鞭杖百余下,最后刘备逃亡。三国演义描写督邮求贿不成处处刁难刘备,惹得张飞怒鞭督邮。把官场的丑、张飞的鲁、刘备的正,描述得丝丝入扣。虽不符合史实,不过情节铺设相当精彩,生动刻画了老实人在丑陋官场的为难和无奈。

  7、徐州诛车冑、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但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

  9、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国演义》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刘备的妻子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10、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而且有几个关在三国时代根本不存在,至于名称,则是唐宋以后才有的。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11、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12、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马及被流矢射死。

  13、孙策之死: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亦是单骑轻出,不过更夸张,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无巧不巧被许贡的三名家客给盯上(许贡死于孙策之手),即便孙策骁勇,但脸上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后来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

  14、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吕伯奢的儿子欲抢夺财物和报官领赏才死的,罗贯中为了污蔑曹操还编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直接抹黑了曹孟德。

  15、徐庶进曹营:他本名叫单福,化名徐庶。徐庶的母亲在当阳被俘虏,于是徐庶指着心向刘备说:“我和将军共建霸业,全靠此方寸之地。而今娘亲失踪,方寸已乱(成语“方寸大乱”的由来),留在这里对你没有帮助,请就此别去。”于是投奔曹操。《三国演义》说徐庶因为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捉了徐庶的母亲,并且伪造书信,诱骗他到曹营,这和正史不合。刘备阵营似乎很体谅徐庶的离去,诸葛亮在益州时就公开称赞过徐庶。

  16、火烧博望坡:非诸葛亮乃刘备之手笔也,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7、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赵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

  18、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赵云实则战功平平。

  19、怒吼长板桥:《三国演义》写到曹军夏侯杰因此肝胆俱裂被吓死,这是典型的小说夸张手法。

  20、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21、孙夫人投江: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是孙夫人去荆州,并没有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这里并没有多少男欢女爱的色彩。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因此后来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绝无此事。而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

  22、周瑜智算蒋干: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23、赤壁之战:太史慈并未参加赤壁之战,而是在战前已经去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曹操横槊赋诗的事情并非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夜,而是在为迎接汉献帝迁往许都而举办的酒会上;张松见曹操是在赤壁之战前,并不是曹操击败马超之后;曹操建铜雀台以及曹植为之作赋,都发生于赤壁之战之后。

  24、草船借箭:无此事。古代夜战时对船的箭头一般都会有火,试问有几人敢冒此险呢?历史上曾有次曹操进攻濡须,赶上孙权坐船来察看敌情。曹操命令放箭,结果孙权的船挨了很多箭,船身倾斜就要翻了。孙权急中生智,命令调转方向,等另一侧也挨了很多箭,两边均衡后就撤回去了。这样的“借箭”,显然并非预谋,而是随机应变。

  25、黄忠之死:黄忠病死,并非在夷陵之役时战死,他也未参加此役。

  26、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27、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罗贯中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和孔明军事天才形象而虚构的。孔明根本没想到曹操会走华容道,是刘备想到的,刘备率军去追击曹操时,曹操已经跑了。

  28、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29、刮骨疗伤:关羽刮骨疗伤时面不改色的事迹,在正史里头有记载。正史并未言明是谁帮他刮骨疗伤。如果依三国演义情节,关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时受伤,那肯定不是华佗帮他刮骨疗伤,因为那个时候华佗已经不在人世间。三国志正史记载:曹操的爱子曹冲病危时,曹操一直懊恼不该杀死华佗,使爱子无人可救。曹冲死于公元208年,所以华佗早在公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间了。关羽是在公元219年北伐,华佗至少已死了十几年。同样的道理,曹操亡于公元220年,三国演义说曹操在病危时杀了华佗。也不符合史实。同时,据史书记载庞德射中的并非是关羽左臂,而是前额。

  30、诸葛亮三气周瑜与周瑜之死: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也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31、诸葛亮一直是蜀汉的实权人物:其实刘备手下的集团分为三类,即原从集团、荆州集团以及蜀中集团。原从集团的代表人物为:关羽,张飞,赵云等。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有:诸葛亮,马良,马谡,伊籍,黄忠等。蜀中集团有:黄权,李严,法正等人。刘备最为重用的是“蜀中集团”,尤以黄权、法正为甚。占领四川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荆州集团一直居于其下。刘备认人是很准的,想想他对诸葛亮说:“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知道了(这是史实)。直到蜀中集团死光了,荆州集团才在诸葛亮的政治手腕下熬出头。后来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诸葛亮也说:“如果法正不死,就一定会劝阻主公(刘备),即使劝阻不了,也不至如此失败。”明知谡“不可大用”,仍然非用不可,与其说是不智,不如说是政治使然。

  32、计借荆州: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

  33、马腾讨董卓: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34、马超兴兵:实乃背父,叛乱。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不顾其父亲马腾在曹操手中,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一老妇曾骂道:“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英明的枭雄刘备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用了他一下,之后拘束之高阁了。因为这种人,带兵多了危险,权力大了是给自己挖坟,马超在本质上和吕布差不多。

  35、乔国老:应是“桥国老”。人们常常把桥国老与东汉太尉桥玄视为一人,有些传统戏曲干脆就把他称作「乔玄」。其实,桥玄乃是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生于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卒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曾任太尉;桥国老则是皖县(今安徽潜山)人,建安四年前后在世,其生年大约比桥玄晚40年。所以,无论是从籍贯还是年代来看,二人都不能混为一谈。桥玄也不是什么“二乔”的父亲。

  36、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但史书中从未记载她姓甚名谁。

  37、刘岱:正史有两个刘岱,反董卓联盟的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并不是同一人。之前在我的某一章节中有详细提到过。

  38、韩遂的年龄: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四十。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39、关羽单刀赴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三国演义》本末倒置。此外,“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40、关羽与同僚:关羽与同僚的关系很不和谐。

  如马超:关羽听说马超归附,对其不服,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三国志·马超传》)

  如黄忠:听说黄忠为后将军,关羽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如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私人关系不和),叛迎孙权。”(《三国志·麋竺传》)

  如傅士仁:“与羽有隙,叛迎孙权。”(《三国志·杨戏传》)

  如刘封、孟达:二人镇守上庸,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请二人发兵相救,二人坐视不救。

  如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评论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凭恃英勇的名声,带兵没有章法,简直是主观蛮干。”)(《三国志·廖立传》)

  如潘浚:“亦与关羽不穆(不和)。”(《三国志·杨戏传》)

  41、关羽好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

  42、关羽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43、关羽为何亡命天涯:《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那么,他作为山西人,为什么亡命到了河北呢?史书并没有交待。《三国演义》中,关羽自述说:“因本处势豪仗势凌人,被吾杀了。”

  44、蜀汉五虎将:正史从未提到蜀汉有五虎将。刘备打败曹操,占有汉中后,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各为前、右、左、后将军,魏延为汉中太守,赵云并未并列其中。三国演义说赵云也被任命为中将军,与关、张、马、黄合称为五虎将,并不符合史实。赵云的地位类似曹操的许褚,皆为君王的侍卫官和禁军的队长,这种职位当然是受到君王极端信赖的人才足以担任,不过也由于职位性质,统领大军出外打仗的机率自然大为减少,更不用谈立战功升官了。赵云少有统领大军的机会,所以也就难以评论他的领兵作战才能。不过从正史和野史来推断,赵云的政治思维相当不错,打仗有勇有谋,个性上又没有关、张二人令人不敢恭维的缺陷,刘备非常信赖他也是无庸置疑的,刘备临终时,赵云是极少数被扥孤的人选之一。这样一位好人才,难怪三国演义会极力美化他,还帮他升官,实际上赵云官位并不高。顺便一提:在正史记载中,曹操就真的有五虎将。诸位猜猜是哪五位?答案是: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被列为五虎将,可说是武将至高的荣誉,曹操也借此笼络这些人才的向心力。至于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才高功高官大,与前五位相比毫不逊色,不过他们皆是曹操族人,所以曹操用不着拿五虎将之名笼络他们。

  45、《后出师表》:一直难辨是否是诸葛亮所作。陈寿《三国志》没有采用,《诸葛亮集》也没有收录,另外文中个别词句意思与历史事实不符。《后出师表》据云出自《张俨默记》,“默记”云者,是凭记忆默写出来的,就像郭靖黄蓉抄写的《九阴真经》,既可能有故意的删改,也可能有无意的疏漏,以讹传讹是难免的。所以《后出师表》的真假,很难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把《后出师表》当真的用。

  46、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度量不下于笑口常开的弥勒佛,程普“数陵侮瑜”,而瑜从不计较,“折节容下,终不与校。”以致于程普发自内心地告人曰:“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47、七擒孟获:虚构,并无此事。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48、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和魏延那回,纯属虚构。

  49、六出祁山:诸葛亮实际上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50、木牛流马与八阵图: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八阵图乃优异的行军布阵之法,绝非《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奇门遁甲之术。

  51、诸葛亮何时掌权:刘备兵败东吴,驻扎永安的时候,“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刘备专门把李严从外地招来,拜他做尚书令。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兼“尚书令”,应该是蜀国军事上的绝对实力派人物。而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录尚书事”,只是政务首脑。刘禅初即位至诸葛亮驻汉中这一时期,即使诸葛亮“录尚书事”未必见得是军国大事第一人。后来诸葛亮驻汉中,开始北伐以后,蜀举国上下以“北伐”为最高国策,所有军政、民政必须围绕“北伐”这一继承刘备遗志的大事来转,举着“兴复汉室”效忠刘备这杆大旗,如果刘禅反对,就是反对他老子,就是反对“兴复汉室”,那么诸葛亮可以名正言顺取而代之;如果刘禅不反对,那么举国上下必须围绕北伐转,也就是必须围绕身为北伐首脑的诸葛亮来转。诸葛亮名正言顺可以把持国家军政、民政包括人事大权。

  52、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当时在魏军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53、曹军潼关战马超事:战斗确实很激烈,但是《三国演义》写曹操割须弃袍乃得脱则完全是为丑化他。实际上,潼关大战,曹操是赢家。

  54、曹真:还记得那个老是打败仗,而且看到孔明写的信就被气死的曹真吗?三国演义为了突显孔明和曹真的接班人司马懿的智能,把曹真写的一无长处。曹真果真那么没用吗?实际上刚好相反,正史的曹真统帅能力极强。第一次北伐时,曹真的部将张合在街亭大败马谡,使情势逆转。曹真更精确算准了诸葛亮下次会攻陈仓,所以先派郝昭防守。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军就是因为屡攻不下陈仓,只好撤兵。曹真还主动率大军想要大举攻蜀,结果因为连续大雨造成路断而班师。他最后是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曹真的长子曹爽就真的是无能,他因为专权,最后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兄弟慌张不知所措,他的谋士桓范因此大哭说:曹真乃一世英雄,没想到却生了一群蠢猪。

  55、马超战张飞:正史上,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二人大战李恢劝降。

  56、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但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57、魏延反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人投地,人必毁之。魏延才是受害者。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倒是那个被诸葛亮委以重任伙同马岱诱杀魏延的杨仪,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曾经言到:早知若此,当初丞相死时,吾若以全军投魏,何至有今日耶。

  58、落凤坡落凤: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并非死于落凤坡。

  59、黄忠战关羽:纯虚构,并无关羽义释黄忠的故事。正史中关羽嫌弃黄忠老,听说黄忠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又怎会有“义释”。

  60、七星灯续命、延寿祭坛:封建迷信,无需解释了。想也晓得是假的,罗贯中为了丑化魏延而安排他害孔明的祭坛失败。

  61、周仓:历史上没周仓此人,是个虚构的人物。

  62、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63、彝陵之战: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陆逊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64、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双股剑与方天画戟:

  (1)张飞的丈八蛇矛。丈八蛇矛来源于矟,东汉刘熙《释名·释兵》说:“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持”。即张飞所用的就是一种骑兵所用的,长一丈八尺的长矛,也叫“马矛”。按汉代一尺约23厘米计算,约长4米多一点,应是一种极为细长的矛,此种兵器自东汉晚期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军队中极为盛行,由于其柄很长,在马背上运用,应有较高的技巧,而张飞应是这方面的高手。《三国志》中说“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也共决死’!”,甚有英雄气概。近世艺术家将丈八蛇矛的矛头绘成如蛇扭曲的形状,是受到所谓蛇矛的影响,实际上蛇矛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只表达细长之意,历史上是不存在矛头象蛇一样的武器的。

  (2)关羽的偃刀大刀。在后世的描绘中,关圣人的青龙偃月刀已与其本人完全融为一体,成为不可或缺的形象代言物。但历史上的关羽真的是用刀作战吗?在汉末,骑马用刀作战者,均用环首刀,这种武器属短兵器,刀直窄长,长约一米,单刃无护格,柄首均是与刀茎连铸一起的环型。骑兵作战时的用法类似现在的马刀一样左右挥舞,向下劈砍,即使关羽用刀,也只能用这种刀。长柄大刀至唐宋才出现,关羽的掩(偃)月刀之名见于北宋《武经总要》,是当时名家健斗之人自制以标新立异来突出自己,这种刀很重,只能日常作练武之用,不能用于战阵。实际上,关羽根本是不用刀作战的,《三国志》上说:“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与关羽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陈寿说的很明白,一个“刺”字就足以证明关羽是不用刀的。奇快妏敩

  (3)刘备的双剑。自西汉开始出现以刀作战后,刀的优点逐渐显露出来,骑兵作战对敌主要以劈砍为主,由于刀背厚实,用起来比剑更有力,且不易折断,所以骑兵以刀作战日益盛行。至东汉末期,已完成了刀与剑的交替,剑基本脱离了实战,成为权贵佩服和把玩的饰品。刘备作为一方首领,亲自与吕布作战纯属虚构,即使亲自上阵,也绝不可能用双剑,且马镫出现于两晋,试想,一个人以双腿夹住马肚,双手举着武器,这种技巧只有杂技演员才能胜任,更不用说打仗了。

  (4)吕布的方天画戟。在今人的印象中,方天画戟是直刺的一侧有一个月牙形的短弯刀,这种形制也最早见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在民间画师的装饰性偏好下,武器描绘得越华丽越古怪才能提高装饰性和威严性,于是对所描绘的武器经常变形、渲染,使后世的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戟就是那些画作上的花美之戟,称为“画戟”或“方天画戟”,并用于诗词、戏曲中的著名人物。实际上,戟就是在矛头直刺旁再加一个横枝而已,便于叉刺和钩杀,象“卜”字型,长戟长约2至3米,骑兵使用称“马戟”(典韦所用是步兵用的短双戟)。三国时的戟旁的横枝一般向上弯曲,翘起,形成一个小尖。《三国志》载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中,陈寿清楚地写出吕布令门卫在营门中举起一枝戟,是临时借用部下的武器,非吕布自己所用。吕布到底用何种武器呢?答案是“矛”。《三国志》写吕布刺董卓时,“肃以戟刺之,卓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吕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通过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现在清楚了,除了刘备外,张、关、吕三人均是持矛作战,而刘备也弓马娴熟,久不作战即有髀肉复生之叹,也是一打仗好手,但绝不会持双剑作战的。

  65、赤兔马: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关羽胯下并无赤兔,为表达勇武形象,更虚构赤兔马在关羽死后也绝食而亡。

  66、粗人张飞:张飞并非字翼德,而是益德。《演义》中张飞豹头环眼,燕颌虎须。(胡志明诗中有“树梢巧画张飞像”,即是将参差不齐的树梢比作满脸胡须的张飞)。实际上张飞慈眉善目,无胡须,为玉面小生。历史上的张飞并不仅是一员粗中有细的武将。他不但喜欢画美人图,还擅长草书。

  67、辕门射戟:真有其事,但是距离没有《三国演义》中说的那么远,而且此戟也非吕布自己的兵器,是临时借用部下的武器。《三国志》记曰:“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68、关兴:一介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据《演义》所写,关羽死后,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与史实并不相符。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另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记载。至于士仁、麋芳二人,以后也不见史书记载。他们本是一些平庸之辈,投吴后没有什么建树,默默无闻,史书也就没有记载他们的必要了。另据《蜀记》:魏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公元263年),因为庞德被关羽杀害,庞会为了复仇,诛灭了关氏全家,因为关羽也只留下了二子关兴这一支门脉,连这一脉都被屠了满门,所以关羽没有留下后人。

  69、张苞:早夭。非北伐时跌落溪涧而死。

  70、关索:只出现于民间传说、野史中,传闻是关羽的三子,乃虚构人物。

  71、关平:关羽的亲生儿子,不过在《三国演义》里名字只出现过两次。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亲儿子到了《三国演义》里,却成了关羽的义子。关二爷要是知道,保证拿刀来砍你罗贯中的头啊。贼子!安敢如此!

  72、陈宫捉曹操:陈宫本来就一直在曹操手下,捉放曹的事发生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陈宫开始跟随曹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故陈宫捉放曹是虚构的。

  73、杨修之死:杨修并非因说出“鸡肋”的含义后被杀,而是几个月后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被杀,死的时候也并不年轻,已经45岁了。

  74、左慈戏曹操:无此事。

  75、刘备托孤:刘备临终时托孤于孔明和李严二人。

  76、张郃与张辽: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蛮惨的。张辽并非力战被俘,而是率众投降。

  77、水淹七军:此事件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虚构庞德抬榇死战,大战关羽,对于禁纯属污蔑。《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78、三国的真实兵力:《三国演义》在对兵力的处理上明显夸大,出动百万兵力的战役屡见不鲜,实际上由于饥荒、瘟疫、军阀混战,使得当时人口凋零。因此当时即使是大型战役对阵双方在军事兵力上的投入也不很大。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官渡之战,袁绍11.8万,曹操3万;赤壁之战,曹操27万,孙刘联军6万加3万;夷陵之战,刘备4万,陆逊5万。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元稹项橐更新,史实与小说的不同之处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