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人也是一个天才,尤其是对于人心上的把握,但现在的问题是,孙权突然有点儿没信心了,面前的这一对兄妹,年龄上都比自己小,可是,为什么,自己竟然有一种面对同龄人时的感觉了?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孙权自己也知道,在这里或许自己能够真的学到东西吧。
……
“娘亲,能不能不上学呀?我不想上学!”此时,赵襄看着正在帮自己整理书本和书包的赵云,一双大眼睛看着童婉,双目之中的哀求之意是十分明显。
“小襄儿,你看看你的几个姐姐,她们都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你现在的年纪确实不如她们,不过,你要是不努力的话,也会被他们甩的越来越远的!难不成我的小襄儿,以后要当一个小笨蛋?”此时,童婉看了看赵襄开口说道。
“娘亲,你是不知道那个田丰有多严啊,而且,这个人还是个老教条,他哪里比的上娘亲你呀。”说起来,原先赵襄确实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因此有一段时间,是偷偷摸摸跟着赵毅,去过一次国子监。
而之后就是田丰上课,看着那一张如同板砖一样的脸,又想到这个人连自己父亲都敢怼,这也让没见过世面的赵襄,多多少少都有点儿怕他。
而在那之后,赵襄绝口不提读书的事儿。而是一直缠着自己姐姐赵凝,跟着她学习武艺,因此,现在的赵襄,也是有一些三角猫功夫的。
或许是因为年纪太小,所以,赵襄对什么事情都兴致寥寥。这不但继承了自己母亲的容貌,就连那慵懒的性格都继承过去了。
只是可惜,她不和童婉一样,有着强大的先天优势,因此这慵懒的性格,要是不及时改正,会耽误了赵襄的一生。
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做父母的都是十分关心的,要是搁在以前,赵襄完全不需要自己再去学习,毕竟依靠赵云的权势,不愁找不到一个好婆家。wWw.xqikuaiwx.Com
但问题是,这做父母的只能庇护一时,终归是有一个百年的,也正因为如此,几个孩子的教育可谓是重中之重。毕竟谁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自己死去之后,会受到欺负。
尤其是赵襄这种不学无术的,也极有可能被人利用。所以,别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也只是糊弄一下老百姓。向士族皇室,对于子女的教育,那可都是要花大心思的。
也正因为想通这一点儿,童婉和赵云,就必须送赵襄去上学了。虽然,教学效果可能没有童婉好,但问题是,童婉知道的,大多数也在后世,虽然对当前的时代有很大的好处,但用来教育赵襄?你不怕赵襄知识断层啊。
虽然都说学会物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但问题就是,这些知识,童婉就算教,赵襄也未必能学进去。
毕竟,古人学的知识,和后世人学的那种断了层的知识,可是有很大差别的。而且对于古人学的东西,童婉知识浅薄,就学了一个君子六艺。她总不能,只教赵襄这些吧!
而在国子监,也是继承了大汉那种学习氛围。
《东都赋》有云: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如果你仔细看过史书,你就会发现一件非常奇妙的事儿,那就是在这两汉(西汉,东汉),私学盛行。这也是大汉为什么能够,活的这么持久的原因,大概率就是真把老百姓当人了。
也是为何郭嘉,戏志才他们这种寒门子弟,能够被曹操重视的原因。
毕竟在汉朝,可不搞什么学术垄断,基本都是私学盛行的。
古时候虽然有不少朝代都兴起了教育之风,但平民教育还是比较少见的,汉朝时期的平民教育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当时出现了儒家学说,再加上选官制度跟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及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这也使平民教育出现了更多的生机。
汉朝学子为了多读书,大多数会选择半工半读的方法,从事农业或者商业,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继续维持读书的基本资金。
这也是为何,像关羽那样真正的寒门,手里能够拿到一本儿《春秋》,很多平民老百姓出身的人,能够在三国这个乱世,打出一片名堂。
汉朝时期平民的学习内容,不仅可以让他们通过学习入仕为官,在读书的过程中更修炼了不少生存技能。
再加上汉朝集市上出现了很多书籍店铺,促使平民学子有了读书的动力,平民化教育给汉朝带来了许多好处,为朝廷输送了有志之士,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朝代的文化水准。
平民教育出现的原因主要跟汉朝时期的发达经济有关,汉朝初期刚平定战乱,君王实行的是休养生息政策,这给了经济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繁荣发展提供了基础。
而且当时国家发展的一直比较稳定,不少行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对外贸易得到了新生。
平民收入得到了增加,给他们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秦朝时期废除了贵族世袭官位的制度,汉朝沿用秦朝的制度,另外在政策上采取了改革,利用新的察举制度为朝廷选拔更优秀的人才。
该制度的特点就在于,只要你学问高,能力出众,不管你出身如何都有机会入仕为官。
察举制度出现后,朝廷尤为重视民间教育,在民间创办了很多官学,同时也支持有名望的士子自己开办私学,不管哪种形式,汉朝时期的学校特别多。
汉朝之前。人们想要读书都会通过竹简或者布帛,不管是哪种材料,读书起来都很不方便,平民要想获得书籍更是难上加难。
自从纸张出现,不管在皇室还是民间都出现了人们用纸抄书的现象,图书得到普及,纸张价格比较低,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机会读书。
汉代朝廷不仅兴办了官学,也兴办了私学,私学是民间机构,在春秋时就已出现,到了战国时得到兴盛。
有不少学者开始自办私学,利用自身知识来教化学生,打破了只能由贵族接受教育的局面,一时在民间得到了盛行,春秋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就是私学中的翘楚。
私学盛况到了战国后期慢慢就结束了,秦朝时对私学进行大力打击,一直到秦朝灭亡,汉朝的建立又开始为私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又开始出现了大众视野。
汉朝时期,私学的发源地在荆楚,当时有很多民间学校,学校也会时常请一些有名的学者来传道授业,出现了许多名师。
这也是自古荆襄之地多才俊的由来。
这些民间学校的出现,让执政者把眼光放在了老师身上,有不少大儒被君王请回皇宫做官。
老师尚且如此有出息,学生也是一样,在学者教育下,学生也学有所成,大多数都能成为朝廷官员或者在地方上成为有名望的士子。
荆楚地区私学面对对象非常广,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可以来到私学听学者授课。这主要跟当时宽松的文化环境有关,朝廷对私学开设没有严格规定,因此私学创办之风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兴盛,出现了很多有文化的学者。
作为发源地,荆楚地区更是出现很多名师,学子也是一样,成了地方上非常有威望的人。
因此这重视寒门,也不是只有曹操这一个特例,至少在汉朝不是。
那既然教学氛围如此之好,为何?会变成后来那个样子呢?这件事你就要问世家了,比如袁绍,在这种事情上世家向来很有眼光的,这反正就是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
而且汉朝推崇儒学,儒学所讲究的,最重要的就是尊师重道。这也给了世家们可乘之机,既然小心翼翼的这么保护着自己的书,依旧保护不了。
那为何不开放?获得更大的声望支持?至少在这朝堂上,无论谁是后来者,看了自己都叫一声老师。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这朝堂上的事儿,更轮不到皇帝了!
……
“走吧,小云,我和你一起去,咱们送小襄儿上学去!”此时,童婉也开了口,而对此,赵云则笑了笑。
当初,送赵月和赵毅上学,也是两人陪同一趟,而如今,这小女儿可是一脸的无可奈何。她是真不愿意上学啊!
“小襄儿,平时,别的事,我和你父皇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唯独这件事不行,而且,学校里,你也可以接触到更多和你一个年纪的孩子,还能有新的朋友,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可是,我怕有人欺负我!”此时,赵襄也是开口,童婉闻言不由一笑。
“你哥,你姐都在学校里,有人欺负你,你可以找他们,也可以找我们!而且,你爹是皇帝,没谁有那么大胆子欺负你!”
最后一个理由,也被童婉说没了,因此,赵襄无奈了,这一趟她也只能去了。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穿越三国之一笑倾城更新,第383章 送赵襄入学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