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祯赶到,运粮计划就要加速。
到了外院自己的办公室,朱塬第一个喊来了前太仓市舶副提举常报,询问并催促全新市舶法令的拟订进度。
这些日子,常报一直在根据朱塬的要求,通过收集唐、宋、元等各朝的市舶相关法律,还有朱塬参照前世记忆提出的一些建议,草拟全新的大明市舶法。
因为前世的经历,朱塬很清楚,想要促进一项产业的发展,最基本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立法。
把规矩立起来,有法可依,且不能朝令夕改,人们才能放心地去投入,去发展,去壮大。政府也能从一项稳定发展的产业中收取赋税,并将一部分赋税转为继续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大致讨论一番,朱塬要求常报三天之内将法令初稿完成,刚刚打发走对方,姚封又来找。
造船厂麻料不够了。
桐油、石灰和麻是这年代木制帆船必备的三种材料,基本都是用于填缝和防水。
朱塬离开金陵第一天,在那艘巨舟上就了解过这件事。
造船过程中的木料缝隙,先要用揉捻很碎的细麻丝填补粗缝,外层再粘上石灰与桐油的混合物,相应混合物还会用于封闭铁钉钉眼,通过隔绝避免铁料生锈。最后,还会再刷一层防水桐油。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材料做这些事?
有!
问题在于,从朱塬曾经一个商人的角度,非常简单两个字。
成本!
就像离开金陵第一天在巨舟上通过一个老船工了解到张士诚曾经用大食海商万里迢迢带来的沥青刷在船底用于防水那样。
老船工不知道价格。
不过只是想想,一桶沥青,经过万里转运,大概也抵得过一艘小船的造价。
因此,桐油、石灰和麻是沿海居民千百年来总结而出的最经济实惠且原料最易取得的造船解决方案。
这也是朱塬在那天日志里感慨自己对当下造船工艺无可置喙的原因之一。当前条件下,古人在造船领域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朱塬以后来人眼光觉得古人想不到的,或许,只是在现有成本允许范围内做不到而已。
朱塬与姚封讨论过后,拟出了两份公文,让人送出。
第一份是知会沿海州县,务必继续将库存的麻料送来明州,不得推诿拖延。
这年代,麻其实也是税收的一种,各地州县都有储备。
第二份给金陵。
希望老朱传令给长江流域各个州县,同样将自用之外还能结余的库存麻料沿长江而下送来明州。至于其他行省地区,太远,或者陆运不便,只能放弃。
朱塬还与姚封商讨公开收购麻料的可能性。
毕竟当下手里有钱,接下来还会有更大一笔进账。
讨论结果,暂时放弃了这个念头。
问题还是成本。
这年代,物流体系非常落后,因此,如果想要广泛收购麻料,就必须派出足够多的人手穿州过县,再一番搜集转运,最终送到明州,一斤麻的价钱可能要抵得上一斤棉花了。
因此还是通过官府征收更加便捷。
不过,两人倒是又初步确定了另外一个想法,打算推动沿海州县加大种麻规模,就像之前已经确定在明州各地河岸路旁大规模种植油桐一样。
这两件事又有不同。
油桐不会占用耕地,营海司自己就可以拍板。
麻会。
这就需要得到金陵的许可。
其实最近朱塬也在逐渐完善另外一个想法,若随后要执行,需要的麻料数量将会非常庞大。因为麻料不仅是造船材料,还可以用于制作缆绳和编织渔网。
明州这边突然缺麻,就是因为朱塬之前挪用了一部分用于编织大型渔网,让自己从金陵带来的千料海船尝试出海捕鱼。
这一方面是为了给各处忙碌的士卒民夫加餐,另一方面,恰好也关系到朱塬一直在酝酿的那个想法。
朱塬和姚封这边说着事情,又有吏员来报,明州知府陶黔亲自押着一批铁矿到了船厂岸边。
两人便一起赶往城西。
铁料,同样是造船必备。
还是出于成本考虑,铁料来源最好就近。
朱塬通过询问,得知明州西部山区有黄铁矿,质量一般,但好在距离剡江不远,剡江是甬江上游一段支流,先汇入奉化江,再在明州府城与余姚江汇合,变成甬江,直入大海。
因此,相关铁矿开采后可以顺水而下运来定海。
这件事还有个小插曲。
根据朱塬提议,朝廷才刚刚发布禁止随意开矿的法令,那怕地方官府有所需求,也必须知会中书获得批准。
朱塬能便宜行事,但还是守规矩地为此特意走了一番流程。
陶黔亲自押送过来第一批黄铁矿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些煤石样品。朱塬看过之后,别说用来炼铁,连通过烘烤加速阴干造船木料的想法都彻底打消
那煤石质量实在太差,根本不能算煤炭,只能算勉强可烧的石头。而且开采也没有临近剡江的黄铁矿方便。
还不如就近伐木来用。
说到底,依旧是成本。
就像烘烤木料。
旁观者大概会想,不就是柴火吗,满山坡都是啊,砍来用不就得了?
问题是,砍柴也是有成本的。
这年代柴火就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商品,还有专门砍柴为生的樵户。即使朱塬可以动用民夫,民夫不是永动机,也要吃饭,同样是成本。m.xqikuaiwx.cOm
朱塬与姚封仔细合计过。
建造烘窑,每一座窑洞堆料不能太多,否则受热不均匀,按照一洞十料木材计算,小火慢烤,每天消耗十捆木材,每捆木材10文钱,木料不同烘烤时间也不同,平均算两个月,60天,那就相当于每一料木材,增加了600文的开支。
这还不算木材本身开采运输的成本。
同时也没有考虑因为火候掌握不当导致木料干裂报废的损耗部分。
因此,还不如直接按照平均每料1000文的价格从民间收购。
总而言之,任何一件事,如果太折腾,把一块豆腐做成了肉价钱,哪怕短期可以权宜,也不能长久。
朱塬要的是长久,是可持续,是良性循环。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标准的商业思维。
任何生意,如果总是赔钱,远期也没有大回报的可能性,那就不能做,因为肯定做不长。
朱塬正在操作的很多事情,恰好都属于标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成本。规模做到非常大,通过高效的管理或许有一定的成本降低,但有限。
更不要说这年代的人力成本,基本只是管饭的程度,还怎么压缩?
克扣口粮倒也确实是古代工程官员的一种主要发财之道。但,除非朱塬不怕饿极了的士卒民夫把他拿去煮了,或者事发之后被老朱抓去煮了,否则,没法再低。
处理完船厂的事情,已经是傍晚。
朱塬就近赶往城东码头与华高和吴祯汇合,两位大将见到他,先恭贺了他的生辰。
闻造那么大阵仗地从金陵返回,其他人或许了解不到内情,华高肯定不会无视。
华高知道了,吴祯自然也就知道了。
朱塬笑着作揖回礼,请两人不要声张。
还许诺,今年太忙,明年如果有暇,再操持宴请一下大家。
说起生日,朱塬一直没有多少感觉,前世最后一些年的生日,基本都成了商务交际,经常一场大醉后就是第二天天亮。
很快转向正事,初步了解吴祯带来这两万水军的大致情况。
两万人,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自江阴的天兴卫官兵。
大概八千人。
最初接近一万,一路南征,战损了两千。
至于天兴卫,最初是天兴翼。
当年渡江之后,老朱改各军为‘翼’,设翼元帅府,麾下统领为翼元帅。
华高就曾担任过老朱帐前嫡系的中、前、后、左、右五翼军的左翼元帅。
为什么嫡系?
因为华高当初是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靠老朱的,就像富家小姐带了大笔嫁妆嫁过来,而且在渡江前后那一段动荡期都站对了位置,一直对老朱忠心耿耿。
同样因为如此,华高自己都承认他治兵能力不如吴氏兄弟,但当下地位还是比和老朱一起兴于微末的吴氏兄弟高。哪怕前世身后,功臣庙排位也高于吴氏兄弟。
再说天兴卫,最早是老朱为了守御江阴设置的天兴翼,与耿炳文统领的永兴翼隔着太湖南北相望,构成抵御张士诚的东部屏障。
翼改卫之后,天兴翼、永兴翼就变成了天兴卫、永兴卫。
张士诚平定,之后一段两人没有与朱塬明说,朱塬也能猜出来。
万事周全到圣人一样的吴良大概率被剥成了光杆,封为苏州卫指挥使,上万久经战阵的天兴卫精锐被老朱派给了吴良弟弟吴祯,与汤和一起南征。
到底还是吴氏兄弟统领,也不会显得老朱过河拆桥。
这次,吴祯又将天兴卫带来了明州。
预计后续也会成为海军嫡系。
两万人的另外一部分,大概一万二,其中六千方国珍旧部,六千当初带去南方的浙东民夫。
这部分士卒民夫没有明确卫所编制,属于乡兵序列。
朱塬记得之前了解过,南征军一共带走了方国珍水步两军降卒两万三千人,算上民夫,超过三万。这次只回来一万二,哪怕还有一部分被汤和带去了北方,或者也有留在南线的,但,期间战损了多少,可以想见。
这也是惯例。
归附军不狠狠损耗一下,让他们彻底没了退路,难免出现反复。
然后是朱塬最关心的船只。
不算那些附在大船上用于海上接敌或登陆作战的快桨轻舟,上规模船只一共379艘,其中两千料以上大船29艘,千料级别大船77艘,其余273艘都是千料以内海船。
朱塬计划淘汰所有500料以下海船,毕竟远洋航行,船只体量太小也不安全,剩余的,根据初步估算,理论上总载量为26万石。
实际有多少近期简单维护就能出海,还要接下来详细检查评估。
这些事情,朱塬从城东码头一直与两位大将讨论到城内的华高府邸,晚饭都是在谈事情过程中简单用过。
直到戌时末,何瑄跑来提醒自家小主子该休息了,在吴祯也是第一次见到朱塬身边宦官的震惊中,朱塬才起身返回隔壁自己的大宅。
来到内宅正房前,下了肩舆,这次写意几个妮子没有出来迎接。
卧房里亮着灯。
进门,迎上的是下午临走时指给青娘当侍女的暖娘,脱下外衣来到卧室,红烛下,青娘不知何时为自己备了一身大红,拘束又期待地坐在床边,低眉垂首,艳丽万方。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朱塬朱元璋更新,第042章:成本,成本,还是成本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