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快文学>科幻小说>走进不科学无弹窗>第四百七十一章 无巧不成书
  随着王老这声‘小葛’的出口。

  现场年纪最大的一位老者顿时浑身一震。

  只见他快步向前走了几步,来到王老身边用力握着他的左手,眼眶有些发红:

  “总指挥!”

  王老略显浑浊的目光在‘小葛’同样有些枯藁的脸上停留了一会儿,带着感慨,微微叹了口气:

  “小葛,这么些年不见,连你也老了。”

  ‘小葛’闻言没有接话,但握着王老的双手却骤然加了几分力,显然也被调动起了情绪

  与此同时。

  王老的生活助理张东则靠近了潘院士与徐云,低声对他们介绍道:

  “潘院士,徐博士,这位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葛同友教授,也是当年王老团队的成员之一。”

  “葛同友教授的履历比较复杂,他早些年在海军服过役,主要负责声呐平衡方面的问题。”

  “后来因为某些局势原因,国家开展了三线纵深建设,葛教授先被调去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他在王老手下协助完成了东方红一号的相关设计,多年后又被调到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一直待到了退休。”

  “两位应该都听说过西昌发射基地的成名作东方红二号吧,那颗卫星里就有葛教授的贡献——他是机械消旋方式的项目总负责人和第一完成人。”

  听到张东的这番介绍。

  潘院士和徐云看向葛同友的目光顿时严肃与崇敬了不少。

  在华夏近代史上。

  “干部南下”可谓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行动,许多南下干部一离乡就是整整一辈子。

  实际上不仅葛同友。

  徐云的外公也是一位从海岱省文登南下的干部,他在魔都遇到了籍贯是陕省的徐云外婆,二人在杭城结婚,最终扎根在了福建,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南下和三线建设这两个词看起来有些轻飘飘,但对于很多亲历者来说,这两个词却涵盖了他们的大半生。

  不过葛同友显然也知道眼下的情况不适合长谈,因此在寒暄完毕后,便主动给王老充当起了介绍人:

  “王老,这位是发射基地的****董政委.....这位是指挥控制大厅的总调度员张指导......”

  “这位是负责长征系列对外高通量通信服务的黄经理......”

  随着葛同友的介绍,现场这几人的身份也逐渐变得清晰了起来:

  三位基地的主要领导,三位技术端的研究人员,外加葛同友以及另一位名叫郭蕤的退休老干部。

  迎接阵容不算高调,没有什么锣鼓喧天的排场,但该给的尊敬还是都给到了。

  王老此番名义上来西昌基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基地近况以及看看老朋友,并没有在车上就把意图说出来。

  因此在寒暄完毕后。

  众人便在现任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李华的带领下,开始绕着园区参观了起来。

  “王老。”

  跟随在王老身边,李华的表情显得有些局促,毕竟这位可是华夏卫星航天的奠基人来着:

  “这些年间我们基地的布局还是老样子,主要分成发射塔架、指挥控制大厅以及后勤中心三个模块,不过内部的设备却更换了很多。”

  “例如不久前指挥控制大厅刚刚与总装备部的电子信息基础中心合作,升级了‘伏羲’火控调度系统,千次信号模拟的错误反馈比之前下降了一点五个数量级。”

  “另外发射架去年年末也同样进行了维护更换,上个月的13号我们才发射了一颗亚太6E卫星呢。”

  “当然了,发射架的总数还是没有变。”

  王老轻轻点了点头。

  说起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它有着两个发射塔架。

  但鲜少有人了解的是,这两个发射架的编号不是一二,而是二和三。

  最早的1号发射架至今都没有完成,它的使命其实相当魔幻:

  它是为曙光号载人飞船设计的的发射工位。

  曙光号飞船就是赫赫有名的714工程,以海对面“双子星”飞船为蓝本,在东方红1号卫星之后被提出。

  714工程还从空军选拔了一批预备航天员,但因为资金与技术问题,最终被迫取消。

  不过民间一直有一种不知道从哪里衍生出来的传闻,说是714其实成功了,送了两个人上天并且至今健在,没新闻报道是因为没解密......

  离谱的是信的人还挺多的,问就是最高机密不能轻易公开。

  好了,言归正传。

  今天是个蓉城难得的大晴天,在户外熘达不仅不遭罪,反倒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儿。

  众人就这样边走边聊,李华又对王老介绍了一圈基地内的其他设施。

  差不多一个小时后。

  一行人最终抵达了西昌发射基地的指挥中心。

  这年头的卫星发射基地任务很复杂,除了国家发射任务外,更多的还是商业外包。

  尤其是东南亚一些小国,经常会把发射任务外包给华夏的几处基地进行。

  因此今天虽然没有国家发射任务,指挥中心内部却依旧相当热闹。

  从进入大厅开始,就不断有拿着文件或者对通讯器说话的研究人员快步走来走去,遇到李华等人的时候还会主动打招呼。

  “王老,不瞒您说,在没有发射任务的时候,我们园区内员工最多的地方就是指挥中心和供电站。”

  来到一间安静的会议室后,李华很是热忱给的王老倒了杯水,笑着说道:

  “当然了,白天的话,宿舍那儿的人也很多——毕竟咱们搞科研的都是夜猫子嘛。”

  “多谢。”

  王老客气的朝他道了声谢,随后看了眼身边的徐云,缓缓开口道:

  “对了,小李,我离开一线有些年了,不知道现在咱们的星载仪器可以做到什么精度的运载平衡了?”

  “星载仪器吗......”

  李华顿时表情一肃,思索片刻,看向了身边的葛同友:

  “葛教授,您是这方面的专家,要不由您来和王老说说?”

  “没问题。”

  葛同友很爽快的点点头,表情看上去颇有些跃跃欲试:

  “总指挥,您想了解的是轨道卫星,还是空间站上的设备?”

  王老想了想,指着会议室投屏上的一颗卫星图标道:

  “空间站就不必了,就说说轨道卫星吧。”

  葛同友从桌上拿起杯水润了润喉咙,组织了一番语言,方才继续道:

  “没问题,总指挥,不瞒您说,如果您问空间站方面的事儿,我反而还说不出多少条条道道呢。”

  “目前轨道卫星的星载设备名目看起来不少,但实际上的大类并不多,基本上都是传感或者成像设备——当然了,激光武器那种概念性的东西不包括在内。”

  “咱们国家目前在这方面的稳定性嘛.....在全球坐二望一。”

  说着他顿了顿,又继续道:

  “我们在22年初就优化了引力牵掣的计算模型,拟合曲线参数达到了28800+。”

  “举个例子,去年通过长征某型号火箭发射的某某成像卫星,90分钟内对同地区拍摄的照片,在摆幅、偏振以及摆频等参数误差都在万分之五六左右。”

  听闻此言。

  徐云忍不住掀了掀眉毛。

  他的专业与人造卫星没什么关联,但张和光....也就是科大校内天文台的那个好基友,却是个天体物理博士。

  加之重力梯度仪本身和卫星也有一定交集,因此徐云早很之前——早到谛听项目组成立的时候,就曾经了解过一些航空方面的知识。

  卫星上天这过程在高中物理书上的描述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发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就行了。

  然后一般还会加上一句也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云云。

  但实际上。

  对于载有仪器的卫星来说,围绕地球运动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因为这涉及到了拉格朗日点的问题。

  所谓拉格朗日点,指的是两大物体引力作用下,能够使小物体稳定的点。

  一个小物体在两个大物体的引力作用下在空间中的一点,在该点处,小物体相对于两大物体基本保持静止。

  每个星体之间的拉格朗日点都有五个,用L1到L5表示。

  目前地日系的L1点已经有SOHO卫星停驻,L2点则更热闹一些。

  海对面的宇航局的探测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以及咱们的嫦娥2号卫星都进驻过L2点。

  某种程度上来说。

  拉格朗日点才是星空中最稳定的点位,所以也被称之为太空中炮姐的胸...咳咳,太空中的停机坪。

  换而言之。

  不在这五个点的卫星运行倒是没啥问题,但由于引力拖拽作用,卫星每绕地球一圈,上头的仪器多少都会偏移一点。m.xqikuaiwx.cOm

  细化到成像卫星方面,就是绕过相同区域的时候,摆幅、偏振以及摆频这三个参数的参数误差了。

  目前国际上星载仪器技术最强的依旧是海对面,这点从卫星总数上就不难看出一二。

  截止到今年1月1日,地球轨道上有4582颗人造卫星在工作,其中光海对面的卫星就有2944颗。

  华夏的中国卫星则是499颗,毛熊169颗。

  如果将没在工作但也没掉下来的卫星算上,目前地球轨道上一共有六千多颗人造卫星。(参考自UCS官网,ucsusa./resources/satellite-database)

  按徐云之前了解到的信息。

  国内19年那会儿的参数误差大概在千分之1.5到2之间,不过一般成像卫星的成像宽幅都在10公里甚至更高,所以这种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海对面则在万分之3到4,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毛熊和兔子差不多同档,也是千分之1.5左右。

  而这三家之后,其余各大国家地区的差距就逐渐离谱了。

  例如霓虹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误差,甚至能出现百分之几......

  结果徐云没想到的是。

  现如今的西昌基地,居然能把误差缩短到了万分之五六?

  王老从20年开始就一直在接受治疗调养,这种比较细化的消息他确实不太了解,因此此时同样有些意外。

  不过很快。

  他便回过了神,朝一旁的徐云招了招手:

  “小徐,你过来一下。”

  徐云乖乖上前。

  随后王老拍了拍徐云的肩膀,对葛同友和李华介绍道:

  “小葛,小李,小徐的身份刚才小潘都介绍过了吧?”

  葛同友和李华齐齐点了点头。

  在之前游园的时候,潘院士便把徐云的身份介绍给了他们二人。

  实际上即便潘院士之前不主动介绍,葛同友他们也早已认出了徐云的身份——眼下距离发布会才结束20个小时不到呢。

  徐云在发布会上的表现可谓极其亮眼,现在据说网上还有人组建了叫什么“i啾”的粉丝后援团,葛同友不可能不认识徐云。

  不过另一方面。

  葛同友等人也仅仅知道徐云是个物理和生物方面的学霸,其他方面的情况就不太了解了。

  原先葛同友还以为徐云只是个拎包的小透明,但此时看来....

  似乎并非如此?

  恰好此时,王老又开口了:

  “小葛,你可能不太清楚,小徐的手上现在有一个课题...或者说项目,内容是和发布会上的盘古粒子有关。”

  “不过这个项目在立项之初并不是为了研究暗物质,而是为了延长盘古粒子的存活时间,让它能够运用到重力梯度仪上。”

  葛同友顿时一愣:

  “重力梯度仪?”

  眼见王老此时说话有些吃力,他身边的徐云便主动接过了话头,对葛同友道:

  “没错,另外葛教授,在今天上午的时候,我从某个渠道得知了一件事.......”

  徐云简单的把永陵挖掘的事情给葛同友介绍了一遍,又重提了定陵惨剧的故事,让众人逐渐对大体情况有了个初步认知。

  葛同友静静听完徐云的介绍,表情若有所思:

  “所以徐博士,你的想法是.....让西昌基地为你们解决载体平台平衡的问题?”

  徐云点点头,继续说道:

  “是的,葛教授,由于条件所限,完整版、能够长期巡航在华夏疆域上空的重力梯度仪,一时半会儿肯定落不了地。”

  “但永陵的面积却不过0.25平方千米,很多量产化的问题其实是不需要考虑的——说直白点,在硬件方面我们堆都可以堆出来一套‘试用装’。”

  “但硬件好解决,技术方面我们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只能蹭着王老的车到咱们基地这边求个援......”

  虽然徐云直到出发前都不知道王老给他搭了个桥,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不能说是被王老硬拽到这儿的,人家可是好心帮忙呢。

  不过令徐云有些意外的是。

  听到他这番话后。

  葛同友、李华以及另外一位项目组的负责人,脸上齐齐露出了些许有些微妙的表情。

  随后葛同友思索片刻,朝李华打了个眼色儿。

  李华朝众人做了个抱歉的表情,快步走到一个角落翻找了几下。

  一分钟后。

  他拿着一份牛皮纸封装的文件袋回到了众人身边,把文件袋递给了徐云:

  “徐博士,你看看这个。”

  徐云见状眨了眨眼,好奇的接过了文件袋。

  文件袋的封口使用的是细线缠绕,徐云轻轻转动丝线,很快将文件袋启封。

  紧接着他伸手探入其中,慢慢抽出了一份传真文件。

  只见文件的开头,赫然写着一行字:

  《关于重力梯度仪部分组合件设计的协作意向函》

  意向申报单位:吉林大学

  申报人:黄雨婷。

  ............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走进不科学无弹窗更新,第四百七十一章 无巧不成书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