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叙宋朝灭天下之战。凡一战:
名称崖山大海战战,时间AD1053年,地点崖山,对阵蒙古三路大军对宋军贾似道。
29.6.2三杰挽宋
这一回说到,尽人力回天乏术,听天命顺数而为。
临安沦陷后,包括小皇帝、全太后在内的后宫、宗室,以及大臣数千人,在伯颜亲自押解下,被解往大都,文天祥自面忤伯颜,一直被押元营,也在其中。当时尚在扬州的姜才不忿,冒死营救北狩队伍,但无果后被阿术包围,姜才舍死冲出逃回扬州。文天祥也在镇江与一些人乘隙逃脱。他本想在当地活动抗元,但那是李庭芝的地盘,李庭芝怀疑他的身份,于是南下。(据说是李庭芝认为文天祥是秦桧,到此为止的行迹倒也颇为相似,秦桧到金营慷慨激昂被扣留北上,敌虏暗地放归。事实上也许就是一山难容二虎,李庭芝也是堂堂宰执,文天祥一贯正确,确实不好相处。宋人把亡国也要党争的性质演绎到了亡国为止!)
而之前逃离临安的人马,先聚温州,然后逃到福州。AD1297年5月,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就地拥立赵罡为帝,是为宋瑞宗,其母杨淑妃为太后,陈宜中为左丞相,遥拜扬州的李庭芝为右丞相,陈文龙(这也是个状元)为参知政事,陆秀夫为枢密,张世杰为副枢密。等到文天祥跑来相聚,小朝廷的班子算凑齐了,此时江北李庭芝已殉国,文增补为小朝廷的右丞相。(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会齐,三人均作过宰相一级的职务,将宋朝的亡国硬是往后推延了三年。其它的宰相一级人物种,陈宜中有原罪污点,出自贾相门下,再说这人吧,没有太大错误但总那么恰到好处地谋身,令人不由认定他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陈文龙死得早,没有坚持到崖山,当年他在兴华被俘,押解过杭州,拜岳王庙而死,这是岳王保佑他免受折辱了;李庭芝也死得早,连小朝廷会齐都没有赶上,就在江北殉国了。所以这仨就不算了。)
单说当时掌握最高文臣权力的三人,要说这陈相、文相及陆相,这人品可能比贾相好多了,可是,就算没有贾相乱搞,陈相、文相及陆相能挽狂澜于既倒吗?只怕也是不可能。一方面,绝对的实力逆转不了,另外陈相、文相、陆相加陈文龙、张世杰、李庭芝,(都算相吧,宋朝相公多,丞相、参知政事、枢密,都算相。)捆一块也赶不上孟珙呀,这票人只能展示他们的品行、气节与无奈,而无相应的才能、武略与时机。而且就是在这种局势下,这陈相、文相及陆相还在两两斗气,也是没谁了---我的大内斗国。因为抵抗的理念不同,事不可为时,文倾向尽忠殉国;陆倾向天涯海角存一法统;而陈倾向千方百计与元人斗争到底。于是两两相互拆台,三人就没有搞到一块儿过。其实就现在来看,他们没有什么谁对谁错,可偏偏当时就搞得你死我活。“如果我是对的,那么谁与我不一致,必定是错的。”谁会认为自己不对?所以,中国无法理解,对的东西也是可以不同的、和谐共处的,只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个也是中国爱国贼层出不穷的土壤吧,与主战派张浚与李纲相互排斥、张浚与虞允文相互排斥有什么两样?这种忠贞之士相互搞事,在大宋真是不鲜见的,难道因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是太祖思想?
三相中,陈相被黑的厉害,大抵是不黑不足以突出文相陆相的光辉吧,另一个陈相是贾相提拔的。除了三相,张世杰也值得一说,同样作为宋末三杰之一,(陈相背起小朝廷内讧的黑锅,粉饰了三杰之间相也有互猜忌之心的状况。)此人在小朝廷里,也是有份参与搅闹者。不过看在他忠义无亏的份上,就不黑他了,他与灭宋大师张弘范系出一源,有说族兄弟的,但至少他是从弘范他爹张柔帐下出来的,南下投宋。一对狠人,同出一源,各为其主,作了一生的对手。这是很好的影视题材呀,惜乎从未见过,大抵过于敏感吧。如果不是张世杰,后人还不至于单喜欢拿个张弘范出来吊打,无它,对比过于强烈也。蒙古集团中汉将多了,有能力者也多了。崖山可突出不了张,从正统角度讲,临安失手后,大宋已亡,陆相的世杰军团与文相的义兵军团(如果忽略陈相的占城军团的话)不过是流亡的抵抗组织罢了,张大师不来灭,史大师、郭大师也会来灭。崖山最大的意义是文化层面上的,不是国战层面上的。崖山最好的结局无非流亡海外、扬威异域罢了。如我们熟知的虬髯客、李俊、袁承志事。(可惜都是文学形象,再加上芳兰?临高?更可惜的是无论怎样的机会都以内耗的形式浪费掉。)m.xqikuaiwx.cOm
小朝廷一开始的反攻,还有声有色。此时,总帅伯颜已回归大漠,或许是认为临安已降、余者不足虑,或许是西道诸王海都来势汹汹,忽必烈顶不住了,亟需麾下老将伯颜坐镇漠北稳定军心,所以江南元军处于一时群龙无首状态,宋军取得了几个胜利。但是很快,一方面元军重视起来,另一方面,小朝廷故态复萌,陈宜中与陆秀夫也爆发党争了,局势很快逆转,宋军节节败退;同时,陈宜中与陆秀夫双方共同看不上文天祥这个年轻刺头,于是文天祥被排挤出小朝廷,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中枢!当年末,江南元军兵分三路而来,东路董文炳、张弘范、忙古歹,西路奥鲁赤、唆都,水军阿剌罕。小朝廷顿时不敌,出海奔泉州。(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元军跟金军一样,耐不住南方的湿热,拖就是了。但是他们没想到,蒙古人不像金人那么土包子,全世界都去过,哪儿的气候没见过?)小朝廷辗转长途而去,而文天祥则被留下了打游记,辗转困苦不堪。这个剧情怎么这么熟悉?
自临安失手后,小朝廷辗转温州,福州,泉州。在泉州,本已风雨飘摇的小朝廷,又感受到了来自阿拉伯贵教的深深恶意。当时泉州作为世界的商贸航运中心,起码在中国的地位应该与如今的上海相仿佛;当时大宋参与推进的全球化进程,致使东南沿海万商云集、万国来往。胡商来中国定居不在少数,阿拉伯裔的蒲寿庚也是这样,大宋圣母般地任命他及他的教团统治泉州,结果是蒲寿庚与他的教团投元、叛乱,造成泉州地区大宋宗室二三千人全部被虐杀,包括宋军淮兵及其他卡费勒数十万死伤殆尽。(作为注释,汉学家贾志扬说过:“北宋覆灭时开封的两千余名宗室被俘北上,但是洛阳和应天府的宗室很多都成功逃脱了。在南宋,他们主要居住在泉州,并且他们中的一些人加入到了海外贸易的运作中。”两宋宗室分别团灭,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如果没有遭绿教毒手,在宋覆没后,乘帆远洋是一件大概率事件,以当时海丝的发达程度,能达到什么高度还真不好说。事不济则浮槎出海,是中华传统,后水浒传中,李俊等在金兵南下后组团去国,异域称王,应该是如果没有绿教搞事后泉州应该发生的场景。)张世杰被迫带着小皇帝向着更远的南方转移。远方,天涯海角,崖山,正面无表情地等待着他们的到来。。。天底下没有不灭的王朝,大宋也不例外。只是大宋不甘亡在蛮人手里,更不该由绿教来补刀。虽然一家一姓的政治制度,终不会长久。国家利益这回事,应该是所有国民利益的总和,而不应是一家一姓的利益,也不该是某一派的利益。把国家利益抽象化,然后进行代表,即使以人民的名义,也是无耻的。民权主义社会,才该是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昌逆亡。这样的国家才不会灭亡,除非全体国民死光。
蒲寿庚勾结元人后,小朝廷进一步向南方转移。自潮州而惠州。而南方各地,纷纷陷落。要不是北方大漠爆发昔里吉之乱,只怕是小朝廷更加撑不下去。大元朝廷军事中心移向北方,南方基本以阿里海牙、阿塔海之流为主,这才使得张弘范之辈捞到出头的机会!
AD1277年,乘着元军向北收缩,小朝廷掀起了一波新高潮,张世杰领朝廷兵反攻福建,文天祥在外领义军收复梅州,又北上转战赣南,那是他的根据地,老巢赣州周边除了州城都光复了。反正朝廷也不要他,不如自创一片江山。一时之间,声势大振!广州等也被宋军收复了。但好景不长,当年七月,元军主力再次南下,史格入广西直击小朝廷;李恒入江西击文天祥部;唆都入福建击张世杰部。文天祥部一时大败,逃至空坑,全军覆灭,文丞相仅以身免。(大抵一时所有人都可以死,文丞相不能死的故事。文天祥身边亲戚,被李恒一网打尽,文天祥的追随者,被李恒招抚不下二十万。看起来,李恒是文天祥的苦手哇。李恒是蒙古贵族的家养奴才出身,他原本是西夏种。)文天祥跑到南岭方站住脚,现在一无所有,要求入朝,但被陈宜中屡次坚拒!你现在啥也不是,还想回朝与我争权?死外面吧!当然陆秀夫也是这么想的,两个人争权已经很麻烦了,就不要再添一个人来增加博弈难度了吧。不过锅还得陈宜中背!
小朝廷略战屡败,一步步退向天涯海角的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上孤岛),井澳之战大败后,小皇帝甚至落水受惊。朝廷一天到晚在海上飘着,称之“行朝”。陈宜中坐不住了,自称去占城借兵,带着亲信一去不返。(陈丞相谋身真是一绝。据说当时朝廷不同意他出走,但追之不及。他们一伙人到占城后,屡招不致,居然在那里善终!而元朝居然也打不下安南,陈丞相居然一生无忧!元军打安南时,他继续远走暹罗,这玩法妙啊!)小朝廷想跟上去海外,但已经来不及了,在雷州一带被元军阻截,不得已返回崖山,此时赵罡惊惧而死,更小的赵昺顶上。是为幼帝怀宗。以陆秀夫为宰执、张世杰共同执政,遥授文天祥为少保,但不许进入崖山。陈宜中大概是一撸到底了。(对最后的小朝廷来说,陈宜中是屡招不至,文天祥是屡至不招。陈宜中借口与张世杰合不来恐被害,文天祥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人间百戰更新,第153章 蒙宋之战之崖山遗恨1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