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中,明军集结全国精锐二十万和朝鲜等军队,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向辽东发起进攻,兵分四路进军,左侧中路杜松领兵六万,右侧中路李如柏领兵六万,左侧北路马林领兵四万,合叶赫兵,右侧南路刘铤领兵四万,合朝鲜兵。而后金方面,努尔哈赤“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进攻一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五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五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明军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外,其余几路被后金全歼。萨尔浒大战以后金全胜、明军大败而结束。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此战之后,明军与后金在辽东战场上的攻守局势立马扭转过来,明军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在辽东发起主要攻势,被迫由战略主动攻击转为战略防守。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笔者老白希望能够借助创作此书的机会,询问一下诸位书友。如果给当时的大明朝军队来一次再打萨尔浒之战的机会的话,那么,明军怎样进行部署,才可以打赢萨尔浒之战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真正的萨尔浒之战是什么样的情况。
战争背景:
后金方面:后金是居住在中国长白山一带的建州女真在晚明时建立的政权。北宋末期,女真完颜等部建立金国,从东北进入黄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东北。明初,这些留居东北的女真部落主要分为建州、海西、东海三大部。一五八三年至一五八八年(也就是万历十一年至万历十六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统一建州各部,又合并了海西与东海诸部,控制了东临大海(今日本海)、西界明朝辽东都司辖区、南到鸭绿江、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等广大地区,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确立了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的八旗军制。八旗士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开始时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一六一四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二年)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女真人分编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七千五百人,共有兵力六万余人,其中主要为重步兵。此外,还修筑了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等城堡,补充马匹和战具,屯田积粮,积极备战。
一六一六(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以赫图阿拉为都城。
明朝方面:明朝自从嘉靖后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嘉靖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明穆宗到神宗时期,虽然有张居正等大臣推行财政和军事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朝的颓势,但是终究是昙花一现。很快明神宗又开始长期怠政。同时,为争立皇太子,演成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
而此时的辽东防务,简直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明朝统一中国后,在东北设官置治,建卫设防。万历时从鸭绿江至嘉峪关设置“九边”即九个重镇,其中辽东辖今辽宁大部地区。明朝对女真各部的统治,一面以羁糜政策笼络其首领,封官晋爵赏赐财物;一面分化女真各部,使其互相对立,以便分而治之。
在明与后金对抗中,居于开原附近的女真族叶赫部,为避免被努尔哈赤吞并,依附明朝,反对后金。鸭绿江以东的朝鲜李氏王朝,也倾向于明朝。蒙古察哈尔部,住在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与承德之间,与后金对立,但同明的关系也好坏无常。住在大兴安岭南部的蒙古科尔沁部与住在大凌河以北的蒙古喀尔喀部,倾向并依附后金,常与后金配合,袭扰辽东。
明朝晚期,因忙于镇压关内农民起义及高淮乱辽,无力顾及辽东防务,驻守辽东的明军,训练荒废,装备陈旧,缺粮缺饷,虚额十余万,实有兵不过数万。加上政治腐败,守备分散,军队战斗力差。在辽东形势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徐光启对女真人的战略则与鞑靼不同,且不断变化。他首先提出练精兵,联合朝鲜和北关(海西女真的叶赫部)的军事进攻战略。他认为以训练的精兵出关,“益以辽士二万,北关一万,更欲征朝鲜二万,两路牵制,一路出攻,约周岁之内,可以毕事”。为了联合朝鲜,他请求亲自出使朝鲜。后来的萨尔浒之战,明廷虽然采用联合朝鲜和北关的战略,但第一没有精兵,第二战争指导错误,不是一路出击而是四路出击,互不协调。当时徐光启就指出:“四路进兵,此法大谬”,并预言努尔哈赤一定“并兵以应一路,当之者必杜将军矣”。事实果如徐光启所料,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首先迎击杜松,致使明军大败。
战争起因:一六一八年(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正月,后金努尔哈赤趁明朝朝廷党争激烈、防务松弛的时机,决意对明用兵。农历二月,努尔哈赤召集诸臣讨论用兵方略,决定先打辽东明军,后并叶赫部,最后夺取辽东。农历三月间,后金加紧秣马厉兵,扩充军队,修治装具,派遣间谍,收买明将,刺探明军虚实。在经过认真准备和精心筹划之后,努尔哈赤在农历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师反明,历数明朝对后金国(建州女真)的七大罪状,率步骑2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后金军袭占抚顺、清河后,曾打算进攻沈阳、辽阳,但因力量不足,翼侧受到叶赫部的威胁,同时探知明王朝已决定增援辽东,便于九月主动撤退。m.xqikuaiwx.cOm
抚顺等地接连失陷,让明神宗感到事态严重,派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但由于缺兵缺饷,不能立即行动,遂加派饷银二百万两,并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增援辽东,又通知朝鲜、叶赫出兵策应。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援军虽大部到达沈阳地区,但粮饷未备,士卒逃亡,将帅互相掣肘。
一六一九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正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进攻叶赫部,得到二十多个寨子。听说有明朝的军队来了,这才回去。明朝的杨镐派遣使者去后金商议罢兵,努尔哈赤回复书信拒绝。
一六一九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月,明军集结全国二十万精锐,加上叶赫部、朝鲜军队,号称四十七万向辽东发起进攻。由于明朝朝廷财政紧张,无力长期供养辽东集结明军作战部队,明神宗一再催促杨镐发起进攻。于是杨镐坐镇沈阳,命兵分四路围剿后金。
而努尔哈赤统率后金八旗精锐骑兵,借助骑兵飞快的机动性与灵活性,不断集中优势兵力,分别歼灭总兵杜松所率领的主力,击溃开原城总兵马林所率领的北路军,击败大刀刘綎所率领的东路军,而李如桢所率领的南路军则直接溃逃。最终,在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之后,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后金八旗精锐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而明朝军队则大败而归、死伤逃亡者不计其数。
如果,我们要是再给明军重打一次萨尔浒之战的机会的话,该怎样部署,明军才会取得萨尔浒之战的胜利呢?
首先,更换总指挥官。刚才我们跟大家介绍过,在明朝皇帝得知后金实力不容小觑后,曾经慌忙派出过一位叫杨镐的文官去出任对抗后金的明军的总指挥官。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杨镐有在辽东领兵打仗的经历。虽然没什么战功,但进士出身的他,多少还是能够让万历帝感到更放心一些。
只是万历帝没想到,他如此器重的杨镐,其实只不过是个善于纸上谈兵的家伙。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明军节节败退。所以,明朝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必须得先更换总指挥官才行。最起码也要找大刀刘綎这样的百战精锐之将领,或者知晓辽东实际情况、从实际战局出发的徐光启,而不是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杨镐这种绣花枕头。
其次,改变作战策略。提及明军当时采用的作战策略,那就又不得不提及杨镐这个总指挥官了。因为当时明军采用的作战策略,就是由这个绣花枕头所制定出来的。他觉得明军若是能够兵分四路以包围的方式围剿后金的军队,那就肯定能够轻松将后金全军歼灭,毕竟明军手中拥有当时还算是较为先进的武器。但是令杨镐没有想到的是,明军手中年久失修的火器,根本就不会是努尔哈赤手下后金八旗精锐的对手。而且,以步兵为主要力量的明军行军布阵对地形的要求很高,而杨镐所选择的与后金决战之地地形十分崎岖,这也是明军必败的一个因素。
只是理论上行得通的事情,在实践过程中就未必能发挥预期作用了。于是,四路包抄的作战策略反倒导致明军大败。所以,明军若想打赢这场战争,还得改变作战策略才行。
再次,注意一下天气因素。大家应该知道,打仗向来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而这里所说的天时,指的就是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明军在跟后金打这场仗的时候,正值战斗所在地进入下大雪的天气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早就已经变得非常散漫的明军,既没士气,又没作战实力。若非他们的总指挥官催促,他们可能连仗都懒得去打了,就更别说能够冒着风雪将后金打败了。所以说,明军若想打赢这场战争,也得注意一下天气因素才行。
最后,整顿军风军纪。后金为何会选择这个时候主动攻打明军,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后金知道此时的明朝正处于党争激烈状态,根本疏于防范他们这些后起之秀。另一个原因,则是后金清楚明军当前的军队状况,知道负责驻守辽东的明军各个军心涣散,一天到晚只知道贪图享乐,根本就没有好好进行训练。而此时明军中有战斗力的,也只有少数大明将领用私财眷养的家丁亲兵而已。其余明军,皆武备松弛、装备破烂,根本就不是武装到牙齿的后金重甲八旗兵的对手。
在这种时候进攻明军,别说是像后金这样本就有备而来的敌人了,估计换成其他有反明企图的势力方,也照样能够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以,明军若想打赢这场战争,整顿军风军纪简直刻不容缓。非则,无论与什么样的军队对阵,只会有兵败这一条结果。
虽然我们说了这么多,但实际上,在短时间内做上述这些事情,明显没有办法帮助明军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尤其是整顿军风军纪这一方面,总归是需要有个过程,才能收到一定成效的。不可能说在后金都已经攻打到家门口的时候再去整顿军风军纪,就能够让明军立即变得神勇起来。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军在这场战争中失败是注定的。谁让他们平时不好好做防御工作,朝廷中的官员还只知道一味参与党争呢?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沈默马铃儿白戈更新,第147章 番外:萨尔浒之战明军怎样打才会赢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