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垕上前一步道:“诸君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迈入朝堂。但想要另外一只脚也迈进来还需要通过今日的考试。待会殿试将由司空大人和陛下亲自出题考教诸君,还请诸君拿出最好的表现,不要辜负十年寒窗苦读。”
众举人再次行礼。
国渊冲王垕点点头,两人一同转身带着两百二十三名举人走入朱雀门中。
还是一路经过司马门、端门、却非门,却非殿已经修复完毕,众人在却非殿稍作停留,每位举人各自领取了一套文房四宝,这是他们参加殿试的一个小奖励,由大汉司空友情赞助。
两百二十三名举人在感谢过司空的恩情后继续跟随王垕、国渊,穿过却非殿,又经过章台门,绕过刚翻修一半的崇德殿,右转来到殿试考场章德殿。
举人们在宦官的引领下脱去鞋袜,怀抱着刚刚下发的文房四宝进入章德殿中,又按照会试的考试名次排列座位。
孙山坐在最靠近门口的一张矮桌前,将文房四宝放下,桌上还有几十张珍贵的纸张,应该是殿试作答之用。
待所有举人落座,从章德殿后面转出几人,正是汉帝刘协和大汉司空曹操。
话说刘协最近几个月过的挺忙,不停的去祭拜大汉历代先祖,已经将雒阳周边的汉帝墓都拜了一个遍。正考虑要不要去长安再拜一拜前汉的十几代先皇。
刘协本人也因为劳累显得有些清瘦,但可能是经常活动,精神反倒好了很多。
前几日返回雒阳参加会试“开幕式”大半夜没睡都没有感到劳累,这在以前是几乎不可能的。
如果不是依然没有实权,刘协甚至感觉此时的生活比以前好了不少。他年少时就生活在雒阳,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当年董卓一把火烧毁雒阳,刘协暗中也是悄悄落泪。
这次返回雒阳,看到雒阳凋敝的景象,更是让刘协心中充满了悲凉。
但好在有王垕,他研制出的水泥极大的加快了这个时代建筑的建造速度。雒阳南宫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建起来,却没有征招多少民夫。
现在雒阳南宫修了一半,北宫的修缮工程也在计划之中。刘协自己估算,也许再过两年,雒阳南北两宫就能恢复之前的壮观景象。
见到汉帝和司空,两百多名考生立刻起立,但王垕设计的程序中他们并不需要向刘协和曹操下跪,而是只行揖礼即可。
这是朝廷对这些举人的一种优待。
当然,这和王垕不想下跪可能也有一点点小关系。
刘协很兴奋,但他还是和曹操“谦让”了一番,这才抬手示意考生回到座位上。
待所有人重新坐好,国渊作为主考官之一为众考生出了第一道考题:请以秋风为题做赋一首。
举人们赶紧将题目记下。
国渊又将题目重复两遍,这才作罢。
大汉司空曹操站起身为考生们出了第二道题:攻河内方略。
众人一片哗然,却又不敢出什么声音。
最后轮到刘协,他穿戴着代表天子的冠冕,脑袋一摇晃,冕旒就随之晃动。
“朕的题目诸君听好:请做文一篇,题目就叫天命在汉!”
天命在汉?
章德殿突然安静下来。
王垕表面上同样震惊,但却偷偷的斜眼看向刘协,这小伙子还真敢嚷嚷。
曹操同样内心有所震动,他低声将刘协的话重复了一遍,仿佛反问一般:“天命在汉吗?”
突然,曹操大声疾呼:“诸君,天命在汉,我等当为陛下喝!”
于是乎章德殿内几百人一齐高呼“天命在汉”,起初声音参差不齐,喊了几遍之后变成了整齐的呐喊,一声高过一声,搞得跟传销组织老窝似的。
刘协满面红光,好像真的看到了大汉复兴的一刻。
但当曹操抬起双手呐喊声瞬间消失的时候,刘协又恢复了清明。他算个什么皇帝,不过是一个困在宫城之中的囚徒。
还好刘协很早就熟悉了这样的生活,从他十岁见到那个痴肥的魔王开始,他的生活就离不开他人的限制。
在长安如此,在许都如此,现在回到了儿时熟悉的雒阳,依然如此。
只是在刘协记忆深处,那个热闹、威严、肃穆的雒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破旧但更加富有朝气的新雒阳。
刘协说不出这件事的好坏,反正他也管不了什么事。他只能面带微笑,看着那个强大的男人站在他的身侧,面对本属于他的人才款款而谈。
刘协忍不住看向远方,坐在章德殿门口的那个干瘦进士似乎有些紧张,探头探脑,见到身后的禁军还吓了一哆嗦。他觉得有趣,忍不住笑了出来。
“陛下可有事?”
曹操恭敬的低头问道。
刘协连忙摆手,“无事,无事,司空说的很有道理,诸君一定要多听司空的话啊。”
二百多名举人又是齐呼“遵皇命”。
这次刘协没有任何兴奋的感觉了。
殿试开始,刘协以身体劳累为由将监考的重任交给他最“信任”的司空曹操,曹操也表示一定为大汉为皇帝选拔出最出众的人才。
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配合刚刚刘协的那句天命在汉,真是一幅大汉即将复兴的好景象。
徐庶便是这么认为的。
天命在汉,不可逆也!
他最先作答的正是刘协所出的第三题。
徐庶用了各种历史典故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甚至还罗列了自刘邦建立大汉以来,各地所显露祥瑞的数量。
总之就是一句话,只有大汉才是正统,其他都是渣渣。
王垕在判卷时看到这篇文章不禁暗中吐血。在他看来,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国家也是一样。当国家无法根据社会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自然就会衰落,甚至面临灭国的危机。
这种危机在黄巾起义时其实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只是张角不顶事,大汉又真的太强大了,哪怕它到了皇朝末期,依然有能力平定糜烂大半个中原的叛乱,有能力威慑北面的游牧民族不敢南下。
但如今真的是到了一个需要变革的时代,如再不变革,这个国家继续烂下去,终于有一天,周边的那些豺狼会看到机会,狠狠在这个国家的血肉上撕咬。
可王垕也知道,徐庶的想法才是现在的主流。大汉,这个统治了这片土地四百年的国家太深入人心了。
法正的第三题也和徐庶持同样的看法,不过他不是通过堆砌典故来证明大汉正统,而是另辟蹊径,通过益州一地的人口变化来证明只有在大汉的统治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顺便还嘲讽了一波公孙述。
不得不说,法正曾经入蜀的背景给了他很多政治资本。
其他大部分举人,包括陈矫、徐宣等比较有名的文士也都认为天命在汉不可逆。
在排名靠前的举人中唯有孟达虽然也在考卷上写了天命在汉,但他却大胆的认为天命这种东西太过玄奥,还是民心更加重要。当然,他所谓的民心可不是底层的老百姓,而是“代表”了广大百姓的士族阶层。
孟达这么想也没错,今日章德殿上这些考生,有一个算一个,又哪里有真正的底层百姓呢?都是士族,只是来参加考试的大多都是小士族子弟,以往不太受人重视而已。
小士族有小士族的好处,比如小士族识时务,思维方式相较于谁赢就帮谁的大士族更加的变通。
曹操势力虽风光不再,但也虎踞司隶,更有朝廷大义在身,袁绍虽强,也没法一下就将曹操势力连根拔起。
曹操所出的第二题,更是让这些举人看到了希望。
攻河内策。
很明显这是一道考教军事才能的题目,这道题如果答的好一定能受到曹操的重视。
只可惜,小士族的劣势这里又显露出来。两百多名考生中,拥有军事战略规划能力的考试不能说是寥寥无几,也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包括陈矫、徐宣在内的一些曾经担任过地方官吏者都只写了一些普通人眼中看似合理的进攻策略,比如好好练兵,积攒粮草、辎重一类的废话,比孙山那种小地主出身的考生强不了多少。
兵法这种东西可不是人人都会的大路货。
章德殿内也就徐庶、法正和孟达三人系统性的学习过兵法,孟达还在益州当过掌有兵权的小官,算是唯一有“实操经验”的人了。
因此孟达此题的回答就要远超那些普通人。他认为攻取河内不能等,要提前下手,最好从夏天就不断的派人渡河打探敌人虚实,如果能联系上一些河内郡心系大汉的官员作为内应就更好了,入冬后便可出兵越过大河,收复河内。
就连后来判卷时曹操看到这篇策论都十分满意,因为孟达所言基本上就是曹操进攻河内的布置。校室府的密探早在春播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过河打探消息了。
但孟达的这篇策论还不是最好的,徐庶、法正的“攻河内策”更加精彩。
法正提议联络盘踞在河内郡北方山脉中的黑山贼张燕,不求张燕出兵帮助曹军,只要他能封锁住袁绍军来自并州方向的援军即可。
而后派出军队做出要正面攻击河内的假象,再派出少量精锐伪装成来往的商贩,走水路直接攻击河内靠近冀州的汲县和共县,联合张燕军切断河内敌人与袁绍军的联络。
最后再集结大军从河南、河东一齐出兵,敌人必定望风而降。
法正的奇策给人展现出一种宏大而又十分合理的感觉,曹操看了这篇策论赞叹不已,几乎要拍板将第一名状元授予法正。
但当他看到徐庶的策论,便又改变了注意。
徐庶确实刚刚出山,没有任何从政、从军的经历,但他却是所有考生中大局观最强的一个人。
他在策论中提出,攻取河内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战役。一旦入冬,袁绍军一定会集结兵力从兖州、豫州、并州以及河内全方面的进攻司隶。必须合理调配兵力,先守住司隶再寻找敌人的薄弱的环节,伺机进攻河内。
徐庶还提出,朝廷如果想要破局必须拿下河内。没有河内作为缓冲,雒阳将直接进入敌人的攻击范围之内,那么朝廷将无法腾出手来想办法解除敌人对司隶的包围。
但徐庶这篇策论的其他内容大致与孟达那篇类似,再没有其他出彩的地方。
法正提出了攻伐河内的奇策,徐庶从大局观着手分析了大汉朝廷(曹军阵营)目前的困局,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在加上两人在“天命在汉”那一题上的观点又几乎一致,曹操也不知该如何给两人分个上下。
曹操不知道,王垕和国渊两个名义上的主考官更不知道了。最后徐庶和法正之间的胜负竟是只能通过凑数的那首秋风赋来进行评判。
当然,说做赋是凑数也不太严谨。古人还是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上科举考试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有诗词的一席之地,吟诗作赋可是到了晚清也要考的标准命题。
那么徐庶和法正的两篇秋风赋谁更胜一筹?
秋风在诗赋中常带有凄凉无所依靠的意味。
法正年幼成名,迫于战乱避祸于益州,空有一身才华却始终不受人重视,益州本地士族始终把他当做来抢饭碗的外来户提防。他的秋风赋中便透露出一股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徐庶出身单家,家中除了老母没有任何亲人。自己少年时不知好歹,好勇斗狠,不学无数,还杀了人。好不容易浪子回头,拜学在鹿门山中,学得一身本领却始终因为出身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他的赋中也将这种坎坷的经历融入其中,读之令人感到人生的不公。
但徐庶的赋中还透露出一种人定胜天、自立自强的感觉,反观法正的赋中却只有苦闷,徐庶依靠这道诗赋题胜了一筹。
两者之间终于分出了胜负,曹操、王垕、国渊三人均认定徐庶为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的状元。
但曹操还是有些不满意,徐庶和法正的赋都算是不错的应试作文,总归只能算是一篇不错的文章,距离传世之作差距太大。wWw.xqikuaiwx.Com
曹操就想自己创作一篇能够流传千古的文章出来,可惜大文豪状态一般,想了半天竟是都不满意。
最后还是王垕看不下去,吟诵诗赋一首:
“独立寒秋,洛水东去,偃师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三国小知识:
1、公孙述为新莽时期割据蜀地之人,他建立成国,在位12年,最终被秀哥派兵剿灭。
2、王安石变法将诗赋从科举考试中取消,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又恢复了诗赋的考题。
3、最后那篇短文出处应该不用再提醒各位了吧。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王垕更新,第六十四章 天命在汉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