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人物,因为看过刘导电影的人都知道,刘导的怪兽片主要着重点在人,和《金刚》、《哥斯拉》啥的怪兽电影不同。
比如《饕餮》,里边的怪兽直接是一个意象,《三生猫》的妖猫几乎全程都是以人的姿态出现的,再到现在的《食铁兽》,虽说怪兽的戏份越来越具象,但是最终的落点还是在蚩尤和黄帝身上。
这两位远古时期的大帝之争,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双雄争霸。下面细说双雄争霸该如何调配?
首先说类似关公战秦琼的电影往往没啥可剧透的,因为结果无非三种:
A.关公赢。
B.秦琼赢。
C.平手,然后联手打另一个。
一般电影的结局是填空题,答案任凭想象;这种电影则是选择题,ABCD已然摆在题面上了,这就给编剧很大的限制,叫人很难写出具有开放性的结尾。
处理这类题材时,早期的编剧都习惯于安排两人打得天昏地暗,相互吹捧,最后五五开结局。如海贼王大战赛亚人、闪电侠大战绿箭侠等。
但长此以往,这种两边不得罪的处理方式就会显得编剧在逃避。
“A和B掉到水里你救哪个?”人家既然抛出这个问题,自然是希望你在AB之间选一个。可你全选,或全不选,那都会违背提问者(观众)的期待视界,这个问题也就失去了意义。奇快妏敩
那么,如果非要在A和B之间挑一个赢的话,这又会形成一种新的桎梏:蚂蚁吃大象。
倘若AB实力悬殊,编剧就免不了要增加弱者的智慧与力量(譬如蝙蝠侠对战超人,法老王对战曼哈顿博士),有时甚至还要对强者进行一波弱化(譬如顶上战争时期的白胡子),以便将二者拉到同一水平。
就像国产鬼片的结尾永远是人在装神弄鬼,实力悬殊的AB大战往往都是以“小蚂蚁凭借智慧的力量战胜了大象”作为结局。
这样的结局乍看之下,确实比强者直接压垮弱者要有起伏。
但回回强弱对决,剧本都是以弱胜强,这就不免显得太过俗套。
因而,当年看《守望者》时,我就蛮喜欢曼哈顿博士打败法老王的场面,也喜欢他那句“最聪明的人类对我的威胁和蚂蚁差不多大。”
近几年,我在一些国产片中看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018年夏天,沈腾主演的《西虹市首富》就有这么一个情节:
两支球队打比赛,一支是艾伦领导的专业球队,另一支是沈腾带领的业余球队。
比赛结果不出意料的是艾伦队拿了冠军,沈腾队输掉比赛。但奇怪的地方在于艾伦队哭丧着脸,沈腾队兴高采烈。
现场观众无不为沈腾队欢呼,就连裁判都热情地表扬他们。
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在于影片所歌颂的不是战胜对手,而是战胜自我;
所强调的是一种守住底线,自我超越的崇高精神。
艾伦队的目标不是战胜沈腾队,而是赢他们两位数;
沈腾队的目标也不是打败艾伦队,而是不让他们赢两位数。而最后的结局,艾伦的专业球队得分高于沈腾的业余球队,这很客观,很现实,一点儿都不假;
而在双方的约定上,沈腾队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实现了自我超越,而艾伦队却没能做到这一点。
从目标完成角度来看沈腾队确实战胜了艾伦队。
观众既希望他们赢,又怕业余战胜专业会显得太鸡汤、太假,那么《西虹市首富》里的这种结局就做到了两全其美:
既能在主观上对得起观众的期待,又能在客观上显得真实、不狗血。
去年乔杉、彭昱畅主演的行业电影《沐浴之王》亦是以虽败犹荣收尾,与《西虹市首富》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再往前追溯,2006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阳光小美女》结尾也是输了比赛,赢了自我。
再再往前追溯,中国古代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传说皆是如此。
不论结果如何,其奋斗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
不过这种虽败犹荣的套路常见于小成本电影,对于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而言又有着另外一种选择——各有千秋。
《美国队长3》中,美国队长带着一支小分队护送冬兵离开,钢铁侠带着另一支战队前来阻挠。
这场战斗中钢铁侠的战队打败了美国队长的战队,可美国队长成功实现了护送冬兵的目的,钢铁侠却没能实现自己想要擒获他们的目的。
从战斗的角度看,是钢铁侠队赢了;
从任务角度而言又是美国队长队(听着有点拗口)胜利了。
包括最后的结尾大战,钢铁侠前一秒刚打败冬兵,下一秒就被美队打败。
而美队的实力又与冬兵相差无几,打败钢铁侠也是靠着冬兵帮忙。
从这里来看,钢铁侠虽然输了,但毕竟是以少敌多,那么输也就输得不丢人了;
而他能在对方人多的情况下战胜其中一个,那又何尝不是一种胜利?
这场战斗就是既分出了输赢,又对双方的实力同时做出肯定。
当电影必须要给双方分出输赢时,无论《西虹市首富》的虽败犹荣,还是《美国队长》的各有千秋,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一点:
另一种角度的胜利。
从传统到反传统再到回归传统,虽然电影所讲的故事陈俗老套,观众也没指望剧情有多精彩,但在理应重视的戏份上,编剧着实对其重视有加,并为此花费了不少心思。
扯远了,回到《食铁兽》这边,双雄争霸是历史故事,编剧再怎么改不能把史实改掉。
即便蚩尤是主角,也不能说蚩尤战胜了黄帝。
改编不是胡编,细说不是胡说。
黄帝最终是赢家,这比金刚大战哥斯拉要难处理。
为啥呢?因为观众很明显会代入到主角蚩尤身上,败局的阴影一直萦绕心头,这种观影体验是非常坏的。
就像是知道诸葛亮的悲惨结局,然后去看诸葛亮的故事,心中难免悲怆。
刘导是怎么处理的呢?
蚩尤死了后,真正的主角食铁兽登场了,带着遗憾踩着血海而来。
这就相当于主角虽然输了,但是有兄弟帮忙找回了场子。
有没有很像前几年火爆的励志电影《激战》?两个主角前后上场。
先是彭于晏饰演的林思齐被打成高位截瘫,后边是张家辉饰演的程辉上场,把反派打爆。
这是很稀奇的一种剧情走向,中途换了主角,剧情难免割裂。
有人说,从一开始食铁兽就一直出场,而且电影名就是食铁兽,你自己代入蚩尤怪谁啊。
就像是《权力的游戏》,马王死了,龙妈才能走上女王之路。
你提前代入马王自讨没趣,很明显龙妈才是主角啊(不考虑终季大结局)。
所以说,刘导给大家玩了一个不太高明的戏法,告诉我们主角其实是食铁兽。
之前的双雄争霸就变成了黄帝和食铁兽争锋。
这就涉及到后边的怪兽和人的平衡问题,按下不表。
咱们再说说怪兽的部分。
回顾刘导的国产怪兽系列,我们不难看出刘导有心要拍出一套以娱乐为主、以满足观众期待视界为目标的电影系列。
那么,观众的期待视界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比较成熟的国外作品:
2017年《金刚:骷髅岛》上映期间,导演乔丹·沃格就曾表示,很多怪兽电影都是人类喧宾夺主,怪兽没几分钟,我不想拍这种电影,我会让金刚有充分的戏份。
事实上,在《骷髅岛》这部电影中他确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从上述两个事例都能看出,制片方完全明白观众想看什么,也知道哪些老掉牙的窠臼会让人烦。
刘导也知道,他一次次地调整电影里画面的权重,一点点偏向怪兽。
这部《食铁兽》是怪兽贡献的高潮戏份,这一点必须称赞,值得票价。
再讲讲怪兽的立场,人有人设,怪兽也有他的立场。
《饕餮》里边是愤怒,《三生猫》里边是宿命论(大概吧,我也没咋看懂),《食铁兽》则是复仇。
食铁兽的设计有点偷懒的嫌疑。
饕餮是可以吞噬,吞噬的设定也很复杂,官网有十几页的ppt讲解。
三生猫呢,则是可以跳脱轮回,前世今生和轮回,更炫酷。
到了食铁兽这边,就是愤怒可以膨胀并且增加攻击力和速度,有点像绿巨人,怪兽设计这点确实是短板,没给人亮点。
再说说故事背景和怪兽复仇剧情的调和,也即主菜和辅菜如何调配?
小学时候我在语文试卷上做过这么一道阅读题:
某小镇以豆腐为特色小吃。一户人家做传统豆腐,用料精挑细选,手工严格把关,因而他们家的豆腐有口皆碑。
后来小镇上又开了另一家豆腐铺,做的是时尚豆腐。就是在豆腐中加入果酱、撒上曲奇、奶油、葡萄干等甜品原料,做出的豆腐五彩斑斓,样子好看味道也新奇,在年轻人当中很受欢迎,生意压过那家传统豆腐铺。
再后来,小镇上举办美食大赛,请了资深美食家来当评委。评委尝过两家的豆腐后表示:时尚豆腐表面新奇,但一口咬下全是水果味,没有体现出豆腐的价值;而传统豆腐朴实无华,手艺十分了得,当为冠军。
最后这篇文章的结束语原话记不得了,大致是说花哨的创新只能赢得一时的潮流,而实打实的传统手艺才能成为经典。
我当时读这篇文章,第一反应是拒绝花哨,追求朴实。多年后则感觉作者的意思应该是劝学生们少碰快餐文化,多读经典名著。
而我为何要举着个例子呢?是因为我发现当一部电影发展成为一个系列后,创作者会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免地汇入新元素。
《速度与激情》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从一部小成本电影发展成标准的动作片,再发展成超级英雄,让后来入坑的观众很难想象这个系列当初就只是几个小混混在马路开车。
而刘导的怪兽电影就有些‘高大上’了,他一点点地融合历史背景,想打造出来历史厚重感(可能吧)。
比如《饕餮》里的长城文化,《三生猫》里的佛教文化,以及《食铁兽》里边远古部落之争的历史冲突。
在传统豆腐与时尚豆腐的故事中,虽然作者是倾向于传统豆腐的,但也不否认新元素会让作品在群众中更受欢迎。
圣迭戈动漫节,原本只是漫迷们的交友会,后来成了电影、电视作品、玩具、电子产品、娱乐等业相关产品的综合晚会。
怪兽宇宙能够秉持娱乐至上的原则,将斗兽持续下去,这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在商业大片鳞次栉比的年代,即便是漫威这样的大咖也不忘在爆米花的基础上做到剧情的完好、类型的多样、彼此的互动。
相比之下,怪兽题材本就不如超级英雄吃香,创作上又无新意,作品之间还是割裂的,仅凭特效打斗虽然也能收获一定市场,但就长远来看,未来还需较好的剧情和一些能让人回味的“点”来拓展受众群体。
而无论该系列发展成什么模样,其核心母题永远不可抛弃。
就像时尚豆腐无论怎么创新都不会丢弃豆腐,《速度与激情》无论怎么发展都少不了飙车,怪兽宇宙始终是以怪兽为核心母题的,人类戏份的存在实在令人头大,它引起本文的第三个章节:
如何平衡人物关系?
关于人类喧宾夺主的问题,其实这跟第二点差不多,完全可以归纳到上一章节一笔带过。但是由于这一点实在是被诟病太久了,我还是单独拎出来说吧。
要我说啊,在平衡人物关系上还得是《神奇宝贝》做得好。
甭管它的名字叫《神奇宝贝》还是《宠物小精灵》还是《精灵宝可梦》还是《口袋妖怪》,都是以各种神奇的动物为宣传卖点,且每一集都会围绕着这只神奇宝贝为中心,展开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
那么人物在剧中无用了吗?不会呀,相当有用。
训练家和神奇宝贝就像铲屎官和宠物一样,光是围绕着主宠之间的什么羁绊啊友谊啊矛盾啊就可以写出好几百集故事。
当然,你可能对这些家长里短的不感兴趣,但一定会对下面这些感兴趣:收服、进化、挑道馆、联盟赛,这些可都是《神奇宝贝》当中深受关注的重头戏。
试想一下,要是没有人类,那么神奇宝贝就是一群野怪,谁来收服?没人收服的话,首先玩家对战没了,然后道馆没了,最后联盟赛也没了。
那我们看啥呢?
因此训练家与神奇宝贝的关系就像底盘和车身的关系。
我们说一辆车好看,夸的是外壳吧?
谁会趴在地上仰着头说“您的底盘真漂亮”?
神奇宝贝就是这层外壳,它得在最显眼的位置吸引观众;
而人类则是底盘,负责架起整个故事结构。
像什么道馆啊联盟赛啊,这些都是人类的社会活动,没有人类的存在那就没有神奇宝贝发挥的舞台。
但到了主角不是人的电影里,常常出现海报上一大堆妖魔鬼怪,正片里全是人在跳大神的局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岗位没分清。
像前面的《神奇宝贝》的例子中,人类的存在非但不会造成喧宾夺主,反而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是底盘,神奇宝贝是车身啊。
人类和神奇宝贝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前者从事对作品构架至关重要但存在感又不高的工作,后者处在对作品构架没那么大作用但存在感爆棚光凭一张脸就能吸引客人的岗位。
他们之间在各自岗位发挥各自价值的同时,丝毫不会干扰到对方的价值。
而电影就老是人和怪物在抢戏。
比如《变形金刚》,变形金刚能做的事情人能做,人类能做的事情变形金刚也能做,相似度太高导致分工不明,岗位混淆,以至于常常出现人类拿着武器冲锋陷阵,变形金刚却趴在地上装狗卖萌的情景。
不过怪兽电影倒还好些,占了一点题材的便宜。
这类题材都是讲人类对抗怪兽,以及人类利用怪兽对付怪兽的故事,这点和《变形金刚》倒是区别不大。
但区别在于变形金刚有智慧又有社会,怪兽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它们和人类的相似度较低,也就更能产生差距感,使得角色在剧本里的岗位也和人类不同。
它们的行动往往是在人类的行动制约下再做出的相应行为。
怪兽电影中,彼得杰克逊版《金刚》算是在平衡人物关系上做得较好的一部。
人类的行为和金刚的行为,人类的情感与金刚的情感,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无论人类还是金刚都成为电影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怪兽宇宙中,《金刚:骷髅岛》处理人物关系也还可以,而《哥斯拉大战金刚》基本上就是把人能省就省了,除了哑巴少女外,没一个角色有存在感。
刘导的怪兽电影呢?
我私以为,人与怪兽的关系处理得一直很好。
而且看得出来,刘导在一点点摸索那个平衡点,从三部电影的发展就能看得出来。
最难能可贵的是,三部电影都很好看(这条五毛)。
前两部人和怪兽融合起来拍,到了《食铁兽》,怪兽就脱离人物而存在了,我觉得这才是一部纯粹的怪兽片。
并且将人物的剧情点加在怪兽的行动立场上,和好莱坞那一套殊途同归。
我看到很多人说刘导在向好莱坞叙事靠齐。
其实,我们还是得承认,好莱坞电影领先我们好几十年。
说刘导向好莱坞靠齐其实是夸赞(是吧?)。
不论怎么样,希望刘导的怪兽电影越来越好,早日冲到全世界!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刘尚诺兰来了更新,244 怪兽片解构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