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快文学>都市小说>多功能科举考生>第 42 章 第 42 章
  本朝并不限制商人子弟参加科举,只是对那些家中有人做官的商户,朝廷每年都会定期派人对其进行各方面的审查。这也是山西这一带许多人哪怕家里有钱也不愿意送孩子去读书的原因之一。

  商人可以参加科举,同时,官员们也能拥有一定产业,只是在类型和规模上都有严苛的限制,也同样需要每年都接受审查。

  虽然暗地里还是难免会有许多灰色交易,但这一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官员们在利用职权敛财的程度和可能。

  就比如袁县令,虽然他只是家中庶子,但袁家豪富,袁县令根本就不缺钱,完全没必要在任上搞什么巧立名目、鱼肉乡里的事,这也让他在百姓间的风评相当不错。

  再加上袁县令自小被家族培养,说话做事都滴水不漏,虽然年纪不大,也是第一次外放,但这两年基本上没出过什么大错。

  更别说,这袁县令的运气还相当之好。

  刚上任没多久,就恰好赶上了金丝酿的横空出世,袁县令身为商人之后,触觉敏锐,第一时间就看到了金丝酿的前景和意义。

  可以说,如今清源县城的经济虽然主要是由于金丝酿的带动,但其中也少不了袁县令的功劳。

  王谨对袁县令这个人的印象也挺不错,因此,在收到袁县令派人送上门的帖子,感受到他对自己的重视之后,王谨也对这一次上门拜访多添了几分心思。

  第三日上午,王谨穿着温氏前些日子刚给他做的新衣服,提着邓氏和董氏使出了浑身解数做出来的一盒各式花样的点心,谢绝了他爹和他大伯提出的要去送他的请求,直接步行向袁家走去。

  一般情况下,县令和其家眷都是住在县衙后院的。但因为县衙的宅院都比较老旧,翻修起来也多有限制,因此,也有不少家里不缺钱的官员会在任上买一套自己的宅子。

  显然,袁县令就是属于这一类不缺钱的官员。袁家的宅子距离县衙不远,也是整个县城中房价最高的地段,并且占地面积颇大。

  这几年清源县发展蓬勃,再加上太原城的政治意义,王家宅子如今的价格都已经涨了好几成,想来,等袁县令将来把这宅子转手卖出去的时候,还能小赚一笔。

  袁家的小厮显然是经过专业训练,对王谨的态度既不轻慢,也不会过分热情,令人感觉如沐春风。王谨将手中的点心递给其中一人之后,便跟着另一人往袁县令的书房走去。

  本朝官员每逢五逢十休沐,今日是休沐日,袁县令正在书房里看书。

  见到王谨进来,袁县令笑着同他寒暄了几句,接着便问起了王谨考上秀才之后的打算。显然,以袁县令的眼光来看,王谨考上秀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而说到对将来的打算,这也是王谨最近一直在考虑的事。

  从前,他是一直打算要去府学的。

  经过太/祖在位时的大力改革,如今的官学制度已经相对成熟,各级官员也对教育较为重视。

  至于除了官学之外另一种选择——书院,众所周知,宋朝是古代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岳麓书院、应天书院都是在北宋时期扬名。

  本朝虽然兴办官学,但也并没有对书院的发展加以遏制。由于朝廷对官学学子的诸多补贴,再加上官学的课程较为固定,形式相对单一,建筑和设施也较为陈旧和简陋,渐渐地,就形成了有钱人去书院,没什么钱的人就去官学的现象。

  正因为大量富家子弟的存在,就如同后世的某些私立学校一样,如今的许多书院也是攀比之风大行其道,不少学子都抱着结交人脉的目的去书院求学,只重交际,不理学业。因此,虽然书院的课程更丰富也更灵活些,但学习氛围还是不如官学。

  王谨本身并不是一个热爱交际的人,虽然他也没打算完全“两耳不闻窗外事”,但一旦身处在书院那样复杂的环境,就难免要将许多心思都花在人际关系上,他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并不想本末倒置。

  原本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去官学,而如今之所以犹豫,则是因为太原城里近几年兴起的一所“晋原书院”。

  这晋原书院成立没几年,规模和底蕴都比不上太原城里的其他书院,但它特殊就特殊在,其创立人,正是当今皇后的亲爹,正儿八经的国丈爷。

  这位国丈爷姓赵,是当今圣上的老师,人称赵太傅。

  本朝开朝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天下太平,文风渐盛,于是就出现了那么两个人,先后创下了连中六元的神话,而这赵太傅就是第二位。

  赵太傅出身于太原城里的书香世家,为人潇洒不羁,特立独行,高中状元之后,在翰林院没呆几年就辞了官,之后就一直在四处云游。

  直到后来传出当今圣上,当时的晋王拜他为老师的消息,赵太傅才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

  虽然人人都知这赵太傅是一位连中六元的天才,但当时的朝中也没人觉得他是个威胁。而至于赵太傅在当今圣上造反起事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点至今没人清楚。

  圣上登基后,赵太傅还是继续窝在太原城里,说什么也不去京城帮他女婿。

  这赵太傅家中藏书甚多,甚至还有传闻说,他是北宋著名词人兼重度收集癖——李清照,和她那有着同样爱好的丈夫赵明诚的后人。

  说到李清照,这位婉约派的代表流传到后世的词作主要有两种风格,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而这当中的变故,便是那一场改变了许多人命运的靖康之变。

  李清照自小便喜欢搜集书画金石,按照前世的历史进程,金兵入据中原时,李清照南下避难,但即使是在如此险要的环境中,她也没放弃自己多年的珍藏,“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删删减减一番断舍离之后居然还剩下了十五车,可见其藏品之丰富。m.xqikuaiwx.cOm

  李清照在北宋末年就已扬名汴京城,但本朝开朝后的史料上却并无多少对她的记载。许多人都猜测,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应该是在北宋末年天下大乱,各地频频起义的时候选择了隐居。

  而至于人们对赵太傅身世的猜测,还要说到前两年晋原书院成立,赵太傅将他的藏书向众人展示的时候,不少人都发现这藏品与李清照夫妻二人所撰的《金石录》当中的记载多有重合。

  再考虑到赵太傅的姓,便有人都提出了赵太傅是李清照后人的这一猜测,但赵太傅本人从未证实过。

  在王谨看来,这也不是不可能。虽然历史上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二人并无生育子女,并且北宋末年,李清照的生活被太/祖这个变数干涉到的时候,她也已经过了适合生育的年纪。

  不过一切皆有可能,说不定李清照高龄产子,也说不定他们选择了过继。

  总之,就算赵太傅不是李清照的后人,但毫无疑问他本人也是一个症状不轻的收集癖。

  据说,那晋原书院的藏书极为丰富,还有许多早已失传的孤本古籍。王谨不得不承认,这些前世没机会得见,如今在系统商店里也买不到的东西,对他实在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除了大量的藏品之外,还让王谨对晋原书院充满好感的一点就是,其入学考试极为严格。哪怕家里的背景再深,从前的成绩再好,名气再大,想要就读,也同样得乖乖参加入学考试。

  而至于师资力量,当今圣上为了表达自己对老丈人晚年创业的支持,亲自挑选了几位已经致仕或是即将致仕的文官,连带着自己的推荐信,还有各种珍贵的藏书藏品的刻本摹本,一起打包送去了太原。

  皇帝亲自安排的退休后再就业,还是去给皇帝的老丈人打工,这些被挑中的人自然是不敢起什么不满意的心思。不过毕竟教书的工作并不繁重,太原城距离京城也并不远,据说这几位老人家如今也是过得如鱼得水。

  老师们都是两榜进士,且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学生们的水平也都不低,更没人敢在赵家的地盘上闹事,据说如今这晋原书院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还有不少外省的学子千里迢迢地赶来报考。

  哪怕不考虑创始人跟皇家的渊源,单凭其丰富的藏书和对学生的筛选,就足够让王谨心动了。

  而他如今之所以还有些犹豫,是因为,书院和官学不同的一点就是,书院的抱团现象非常严重。

  如果两人是某地官学的同窗,那他们将来走上仕途,也顶多就是有个同乡的情谊。

  但书院就不同了,“某某书院出身”,将会是伴随你一生的标签。如果两个人在同一所书院就读,那他们就是天然的同盟。而如果你和当朝的某一位阁老曾经就读过同一所书院,那所有人都会默认你属于他的派系,当时候想当个纯臣都难。

  再加上,这书院还是外戚所建,朋党之争、储位之争,王谨已经能想象一旦选择就读晋原书院,将来会多出多少麻烦。,,网址m..net,...: 奇快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多功能科举考生更新,第 42 章 第 42 章免费阅读。https://www.xqikuaiwx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